dog0018全世界都能收看到,佛度有緣人


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八一九卷)2007/8/30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:12-17-1819。請看「無方大用」第八段,「明毛光照益三昧門」,第四段,大段裡面的第四段「釋成分齊」,最後的兩首偈,從最後的兩首偈看起:【摩尼宮殿及輦乘。妙寶靈香以塗鎣。有福德者自然備。非無德者所能處。大士光明亦如是。有深智者咸照觸。邪信劣解凡愚人。無有能見此光明。】 *請上網看全文*
這兩首,清涼大師註解裡面雖然不多,說得很清楚,「後寶嚴喻,喻光正益,明法寶常存,由福無福,有處不處」。這個比喻四首,前面兩首是比喻能見、不能見,比喻見、不見,這兩首是講利益,這個利益得要有福,沒有福你得不到。福跟慧是連在一起的,有福一定有慧,有慧一定有福,這是大乘教裡面的,跟世間不一樣。世間實在講,有福沒有慧,在佛法裡叫痴福。總還是輪迴心,起心動念輪迴心,輪迴心必然造輪迴業,出不了六道。大多數是沒有遇到正法,沒有親近善友。有福的人造不善業的多,造善業的少,所以福享盡了,縱然有餘福,他還會到人間來,到人間來就一代比一代差了。為什麼?他福享完了,後面福小,沒有前面大。第一世來享福的時候做了帝王,第二世再投胎到人類,可能當個縣長,再往下去,遇不到善知識,就沒福了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偈頌裡面,『摩尼宮殿及輦乘』,我們要曉得,它是以七寶來表法,「摩尼」是七寶,「宮殿」表什麼?清涼大師註解好,他說「喻光正益」,真正的利益。後面這一句跟我們解釋了,明法寶常存,它是表法的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宮殿,不但宮殿沒有,平房也沒有,說老實話,連個帳篷也沒有,完全是露天的。他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,那兒就是大乘。「輦乘」是比喻行化,他到什麼地方去教化眾生,從這座山到那座山,從這個村莊到那個村莊。「輦乘」是交通工具,輦是人抬的轎子,這都是講帝王時代的,帝王時代的轎子,八個人抬的,前面四個,後面四個。大乘,他們這個轎子四個人抬,這叫輦,乘是馬。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,確實他是周遊列國,弘法利生,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騎過馬。為什麼?佛對一切眾生慈悲,怎麼忍心去騎牠,讓牠來馱著走?他老人家在沒有出家之前,騎馬,太子;離開皇宮之後,他的旅行都是徒步,這個我們要知道。給我們做示範,一生當中種種示現是為後學,學他那個樣子就有福德;不學他那個樣子,你縱有福德,那個福德怕在這一世享完了,享完就沒有了,這個要知道。所以佛常常教人要惜福,培福很重要,惜福更重要。佛的福報是沒有邊際的,稱性的,他何必要這樣做?那我們就曉得,他的用意沒有別的,以身作則。樹底下,那就是摩尼宮殿,步行就是輦乘,又何況佛有那麼多的常隨弟子,排起隊來很長,一千多人。。
***所以我們要知道,宇宙是明亮的,科學家也知道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我們眼睛的功能很小,光的波也是無量無邊,我們講長波、短波,我們今天能見光的波度,比我們能見光波度長的見不到,比這個光波短的也見不到。你看現在的戰爭,夜晚戰爭,用紫外光,戴上紫外光眼鏡,晚上就跟白天一樣,他能看見,這是用科學來幫助。那我們就曉得了。所以佛光,就是你自性的光明,它能夠透過任何物體,它沒有障礙。不像日光,日光有障礙,一座山,走到山洞裡面就看不見了。如果是自性的光明,挖再深的洞,裡面是明亮的,它沒有障礙。現在佛經上講這個,我們相信,沒有懷疑,也不會感覺到這個很不可思議,我們能夠體會得到。我們這個能力失掉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。所以人要是沒有妄想,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起心動念的時候,是一片光明,你的性德圓滿現前,哪裡會有障礙!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光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叫無量光,佛無量光,極樂世界所有居民各個都是無量光,無量光、無量壽!這裡頭含義很深,我們這一生在此地,沒有法子、沒有能力證得,努力念佛求生淨土。到極樂世界那真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無量光壽,就是性德現前。這個性德現前不是自己求的,這個要知道,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。你必須在他那個地方他能加持得了,你在這個地方他沒法子加持,為什麼?這裡環境染污太嚴重,你到他那個地方那環境好,沒有絲毫染污。
***到他那裡去的,挑選了去的,不像我們這個世間,我們世間是土生土長的,良莠不齊。他那兒是挑選的,不合格的不能去,你具備這個條件的,行。他條件也並不苛刻,也並不複雜,《無量壽經》上「三輩往生」、「往生正因」這兩篇經文講得很清楚。基本必須要具備的條件這個要知道,淨業三福,這是必須要具備的,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,「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」,「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」,這十一句做到了,這是先決條件。因為這一段經文是出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是佛對韋提希夫人說的。她看到極樂世界,想求生淨土,問佛怎麼去法。佛先告訴她,這三條淨業正因就是你的基礎。這個三條,我們今天用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十善業來落實,真叫踏踏實實。然後照經上,你要求生,你有這個基礎了,經上是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你看多簡單!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他就能成功。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,前頭沒有基礎,菩提心沒發。很多人在這裡產生誤會,把淨業三福忽略掉,只知道一向專念,不知道發菩提心,所以這個功夫不具足,他不能往生。這是要特別注意的。
菩提心怎麼發得出來?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怎麼發得出來?你要是有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的基礎,及十善業,很容易發起來;你沒有這個東西,菩提心發不出來,你不妨去實驗看看。所以,一定要從根本的根本下手。真幹不需要很長的時間,我們在湯池培養這批老師,就是教他們落實弟子規,我給他們是四個月時間,沒想到他們兩個月就做到了。可見得,問題是你肯不肯真幹,肯真幹,不是難事,兩個月就做到了。這個東西不是說能背,當然兩個月他們都能背,不著重在能背,著重在能行。你把弟子規變成你自己的日常生活,把弟子規變成你待人接物的習慣,你待人接物就是這樣的,你才具足成聖成賢、作佛作祖的根基。你有這個基礎,有這個條件,學聖、學賢、學佛、學菩薩,你統統能做到。所以這個基礎太重要,不能夠疏忽。具足這個基礎是大福德人,大智慧人,《彌陀經》上講的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,它講「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」,這三個要具足。因緣大家可以說都有,為什麼?你接觸佛法,皈依佛門,你看到淨宗經典了,你也會跟大家一起念佛,或者自己念佛,這是因緣,因緣你有了。問題在哪裡?問題在善根福德。什麼是善根?過去我常講,我講得很淺顯,善根是能信、能解,這是善根。什麼是福德?能行、能證,我用信解行證解釋善根福德。
對佛的教誨你要信,你也能理解,那麼淨業三福非常重要。淨業三福第一條,孝親尊師,《弟子規》;慈心不殺,《感應篇》;末後一句,《十善業道》。你能信、你能解,然後你能行,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,你能行!你條條都做到了,你沒有違犯,然後再發菩提心,這個菩提心是什麼?決定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。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說的,不是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覺,不是這個,這是大乘經上講的菩提心。蕅益大師講出這句話,印光大師佩服到五體投地,他說這是古來祖師從來沒講過的。給我們斷除許多的疑惑,什麼疑惑?我們看到很多不認識字的老阿公、老阿婆,也沒聽過經,也沒學過教,什麼都不懂,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彌陀佛,走的時候預知時至,甚至站著走的、坐著走的,瑞相希有,真往生了。好像跟淨土三經對照,他沒有具備,就念一句阿彌陀佛。蕅益大師這一解釋,我們就明白了。他真正相信之後,他萬緣放下,每天就幹這麼一樁事情,真的是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決定求生,決定要親近阿彌陀佛。你想想看,這個念頭裡有沒有具足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?統統具足。他是真誠心,他不是妄心;他裡頭不夾雜,沒有妄念,清淨;他把萬緣都放下,這是平等;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,一直念下去,一心一意親近阿彌陀佛,是最大的智慧,也是最大的慈悲。為什麼?成就自己,他倒駕慈航來普度眾生,這是菩提心,真具足。但是他不知道,他已經具備了,他不知道。
這個我們要懂,看懂之後我們要學。所以古人常講,無上菩提,唯有上智與下愚不移,這兩種人好教。上智是什麼?你說,他通,上上根人,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,那馬上就通了,好教。下愚就是阿公阿婆,他什麼也不懂,你教他念,他就老實念,最後真成功了。這兩種人最好教,最麻煩的是當中的,不上不下,最難教。煩惱多多,意見多多,煩惱多多是煩惱障,意見多多是所知障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,是為當中這些人的,不是這兩頭的,上上根跟下愚,不是對他們的,他們只要一次教學就成功了,問題解決了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佛陀的慈悲,真正是來幫助我們,我們要感恩。
我們要修多善根、多福德,自己有善根福德,還要重視多因緣,多因緣就是多幫助別人,自己緣具足,我們要多幫助別人。現在幫助別人,利用高科技方便太多了。所以我們常常想著,如果真的有這麼大的緣分,眾生的福報。我們自己有衛星電視台,有寬頻的網路,能有十幾個真正志同道合,萬緣放下,一心嚮往極樂世界,我們共同在一起學習。佛法是教學,我們天天在研究、天天在探討、天天在學習。念佛的事情可以不必,他們自己會念,就像佛陀在世一樣,把它傳播出去,全世界都能收看到,佛度有緣人。****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