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四一卷) 2009/2/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41
- Jun 15 Tue 2010 15:20
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
- Jun 11 Fri 2010 09:10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三九卷) 2009/2/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39
- Jun 11 Fri 2010 09:09
善財童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夾雜
善財童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夾雜
《四十華嚴》我講了很多,都沒有發現過這個事情,從頭再細細看一下,經上那麼清楚、那麼明白。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給他講什麼法門?二十一種念佛法門。我們講經的時候囫圇吞棗講過,裡頭的奧祕沒發現,有這個問題再去查經,才查出來。你看你學經多麼粗心大意,沒發現,有問題再去查,查出來了。這二十一個念佛法門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分成二十一類,每一類都是念佛法門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這個我在第一次講《華嚴》沒講出來,依照祖師大德的註解去講,雖然沒有講錯,這裡頭的真實義,這是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不容易!這次講《華嚴》是我第二次,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樣,這才恍然大悟,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,知道善財童子是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他沒有夾雜。五十三參他都參訪,你看後面,他每次參訪都是六段經文,最後一段「戀德禮辭」,這就是什麼?他去看、去參觀、去訪問,一切都明瞭,感謝善知識的指教。禮辭是什麼?禮拜,辭是不學習。你看,不學習!不學習他修什麼?還是老實念佛。這是密義,你要能看,他不是見一個善知識跟他學一樣,不是的。他一見就明瞭、就清楚,不學,這是戀德禮辭。一個念佛法門念到底,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徹始徹終一句名號,善財修的。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、明白了。
- Jun 11 Fri 2010 09:06
阿彌陀佛普周法界全包了
阿彌陀佛普周法界全包了
>>>再看下面的論文,「是故當知,從十住中初入位菩薩,即五位通修,為十住行相」,他是講初住菩薩,初入位。初入位是開始覺悟,叫始覺,他這個始覺是真覺,不是假的;是正覺,也就是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話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,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初住菩薩入什麼境界?就是入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宗門裡面說得好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。這個時候他是五位通修,這五位是哪五位?十住菩薩的行相,行是修行,相是樣子,這是講一個初住菩薩修行的樣子,他有十住的樣子,有十行的樣子,有十迴向的樣子,有十地的樣子,有等覺的樣子,就是底下這句說的,「通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等法門故」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,一修一切修,一行一切行。我們自己在現前的境界有相當深度的體會,為什麼一修一切修?前面我們曾經學過《妄盡還源觀》,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,從一體起二用,一體就是法性,就是大方廣。法性起心動念就生出依報,依報是遍法界虛空界,同時生出正報,正報是自己,我們自己跟整個宇宙是同時發生的,沒有先後。這一發生,遍法界虛空界,依報裡面最小的是一粒微塵,正報裡面最小的是一根汗毛毛端,毛的尖端,它自然就有三種周遍,無論是毛端還是一粒微塵,它就有三種周遍。第一個是普周法界,第二個是出生無盡,第三個是含容空有。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對於這個經文你還有什麼懷疑?
- Jun 11 Fri 2010 09:05
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
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
<<<下面說,「如十住中七八兩住,還修悲智」,我們在前面讀過,七住、八住,七住是不退住,前面李長者給我們說的,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,教他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願圓滿。我們得想想,十住菩薩第七住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不圓滿,所以還要特別修不退心、不退願,讓大慈悲心圓滿,普度眾生的大願大行圓滿。用什麼方式來圓滿?在十種智明裡面,善巧智明,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,讓自己的慈悲心圓滿,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。可是要知道,眾生根性不相同,沒有善根的,幫他種善根就是圓滿,在現前這個階段,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;已經有善根的提拔他,幫助他善根成長;善根已經成熟的,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。善根福德達到有一定的程度的,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,生到西方淨土,那就是圓滿,為什麼?他圓證三不退。第七住的菩薩。
- Jun 11 Fri 2010 09:03
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
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
>>>這個境界我們聽到了,確實能引發無盡的一個願望,什麼時候我能入這個境界?我們有這個願望,佛有這個希望,佛希望你快快成佛,希望你馬上成佛。從理上講講得通,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,你今天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,立刻就入初住菩薩的果位。我們不能統統放下,就一點一點放下,總而言之,記住天天都要放下一點,那就會有進步。從哪裡放起?這個也要知道,自己好好想一想,我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哪種最嚴重,從最嚴重的放起,功夫就會得力。就像治病一樣,你身上得了很多病,大夫來給你看病,首先治什麼?首先是治要命的病,先把這個治好,你的命可以保住,然後其他小病慢慢再治。所以我們最嚴重的煩惱要知道,如果貪心重的,先斷貪,貪裡頭還有貪財、貪名、貪色不一樣,哪個最嚴重先從哪個下手,就能收到效果。怨恨心重的,心裡面情緒不平,常常會發脾氣,那你就先從這裡下手,久久就能收到效果。第一個治好的是最困難的,時間用得最長,以後慢慢愈來愈容易,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。
- Jun 11 Fri 2010 08:58
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
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
>>>下面接著說,「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無盡,須當安立五位行門」。由此可知,安立五位行門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。因為五位行門是從哪來的?一切眾生有分別執著,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建立的,不是真的。這個裡頭有句話,「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無盡」,這個法是法相,就釋迦牟尼佛教學上來講就是法門,四弘誓願裡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無盡跟無量是一個意思。無量怎麼學法?只要你放下就圓滿了。如果不肯放下,你慢慢學,學的是相似的,不是真實的,我們現在人講的知識,學的是知識。真的是智慧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智慧,就是大智大覺;只要裡面夾雜著有分別執著,智慧就變成知識。所以,現在有些學校用佛經開課,把它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,《華嚴經》叫華嚴哲學。諸位要曉得,華嚴哲學是知識,不是智慧,它沒有離開分別執著。離開分別執著,知識就變成智慧;不肯放下分別執著,學《華嚴》也就學了知識,不一樣,這不能不知道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曉得放下是多麼重要,不能不放下。
- Jun 11 Fri 2010 08:56
法爾如是柔和質直代眾生苦
法爾如是柔和質直代眾生苦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三九卷) 2009/2/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39
- Jun 11 Fri 2010 08:55
怨恨心重心裡面情緒不平發脾氣
怨恨心重心裡面情緒不平發脾氣
>>>這個境界我們聽到了,確實能引發無盡的一個願望,什麼時候我能入這個境界?我們有這個願望,佛有這個希望,佛希望你快快成佛,希望你馬上成佛。從理上講講得通,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,你今天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,立刻就入初住菩薩的果位。我們不能統統放下,就一點一點放下,總而言之,記住天天都要放下一點,那就會有進步。從哪裡放起?這個也要知道,自己好好想一想,我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哪種最嚴重,從最嚴重的放起,功夫就會得力。就像治病一樣,你身上得了很多病,大夫來給你看病,首先治什麼?首先是治要命的病,先把這個治好,你的命可以保住,然後其他小病慢慢再治。所以我們最嚴重的煩惱要知道,如果貪心重的,先斷貪,貪裡頭還有貪財、貪名、貪色不一樣,哪個最嚴重先從哪個下手,就能收到效果。怨恨心重的,心裡面情緒不平,常常會發脾氣,那你就先從這裡下手,久久就能收到效果。第一個治好的是最困難的,時間用得最長,以後慢慢愈來愈容易,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。
- Jun 11 Fri 2010 08:54
道義擺在第一世界恢復安定和平
道義擺在第一世界恢復安定和平
>>>現在這個社會動亂,全世界的社會動亂,原因我們瞭如指掌,看得太清楚了,為什麼?它顛倒了。古時候重義輕利,對於利害看得很輕,不放在心上,道義看得很重;現在顛倒,現在把名利擺在第一,道德沒有了。不講道德,天下怎麼能不亂,哪有不亂的道理!利,人之必爭,現在世界能有和平嗎?許多從事於國際和平工作的人沒有信心,許多國家領導人,我見過很多,也沒有信心,沒有遇到一個有信心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原因是什麼?沒想到,原因就是本末倒置。我們佛門裡面,你看講六和敬,把利擺在最後,把什麼擺在最前面?見和同解擺在第一,那是什麼?那是道、是學問。把戒和同修擺在第二,那是什麼?那是戒律、是守禮、是守法,人人都守禮守法,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?戒和同修,用中國的字來說,它是義,義就是循理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就叫做義。你看六和敬前面是道義,後面再說身同住、口無諍(沒有爭論)、意同悅(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),最後一個利同均,把利放在最後,哪有利放在前面的!現在什麼事都把利擺在前面,利擺在前面,人的思想就壞了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。現在還有嚴重的,損害國家,利益自己,這還得了,天下大亂了。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像從前一樣的安定和平,還是要把利擺在最後,要把道義擺在第一,世界就可以恢復安定和平,除這個之外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在西方宗教教育裡面,所有宗教經典裡面也是把仁義擺在第一。對於名利,許多宗教經典裡面都是這麼個說法,「得到一點就應該知道滿足了」,你看看這個話說得多好;換句話說,都是教人知足常樂,應當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、追求學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