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生活空間不能離地球
 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五七卷)  2009/11/9     檔名:12-17-2057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控制的欲望強 佔有的欲望強
 >>>下面這講摩頂,他說「手又不延,則延促無礙,同時觸頂,一多無礙」。先說手又不延,你說佛的手他沒有延長,就這麼一伸手就摸到你,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,我們在此地,阿彌陀佛一伸手就摸到我們頂了,他手並沒有延長,他就摸到,為什麼就在當下。他沒有空間距離,這叫不思議解脫境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所講的,末後那個品題,品題很長,我們現在講「入法界品」,中國人喜歡省略。它整個題目是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」,這麼長的一個題目,真的就是這樣。下面一個更不可思議,一多無礙,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在伸手摸你的頂,你全部感受到,同時感受到,一多無礙。這樁事情,什麼時候沒有呢這個大世界裡頭,每天有多少人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太多了,沒法子計算,每天都有,甚至於說每一分鐘都有,每一秒鐘都有。這樣一來,諸佛如來不是太辛苦了嗎每天跟人摩頂不是太辛苦!沒有這個現象,為什麼沒有這現象我們著相認為我有身,所以我要真的去摸會感覺到很辛苦。諸佛菩薩,別說菩薩,說阿羅漢,阿羅漢已經無我,無我誰辛苦沒有!不但無我也無人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四相破了,這種現象是自性裡面的德能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所以佛說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,無法想像,無法議論,不能想,不能議論,它是真的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生的條件心要能定得下來
 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五六卷)  2009/11/8    檔名:12-17-2056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佛教不是呆板的不是落伍的
 >>>這後面說,「具斯五義,故云無勝,上即七辯」,我們昨天講的七種辯才無礙,這個前面的七句確實就是七辯。下面第八「無懈者,通策前七,無疲倦故」,這個無懈是精進,精進不懈。我們中國古德講日新又新是這個意思,現在講天天求進步。在佛門,寺院裡面一進門,山門天王殿,山門,裡面塑的有四大金剛,就是四天王,四天王裡面第二位南方增長天王就是無懈。你看他的名字叫增長,智慧增長、德行增長,在我們今天講,我們的生活品質也增長,樣樣都往上提升。所以佛教不是呆板的不是落伍的、不是一成不變,它求進步,它求精進,無懈就是精進,精進要靠智慧。所以精進什麼前面的七種智慧,不斷的要向上提升,就是這個意思。下面第九「無奪者,具前總別」,這個無奪就好像是總結,前面的總是四無礙辯才,別就是前面所說的八種,「無能制伏,令退屈故」,這種智慧辯才這是具足自性的性德,有沒有能制伏的沒有,他自性裡頭有,沒有任何力量叫他退轉、叫他屈服,不可能。為什麼下面有解釋,「何以故下,徵釋」,何以故是經文,『何以故,此三昧力,法如是故』,這就是說這個解釋,「法慧得此三昧,法合如是,得諸佛加」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為什麼說到無能制伏,令退屈故,這說到究竟。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何以故三個字是問話,這裡面的意思是「諸佛有力能與,有慈能普,何故十智唯與法慧」。諸佛有這個能力能夠加持你,有大慈悲,所以他能夠普遍加持你,也能夠加持一切眾生,這是真的。佛菩薩這種加持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。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,《還源觀》裡面講的三種周遍就是有慈能普。這樣的加持是加持法慧菩薩,法慧菩薩是剛剛開悟,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圓教初住,他剛剛離開十法界,證得這個果位,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我們通常叫這個地方叫一真法界,他到這裡去了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
 >>>
我們真正要學習中國傳統的文化,這個很重要,中國傳統文化是大乘的根基,現在學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大家知道了,這麼多年我們在提倡,大家曉得了。能不能學得好用心就學得好。實在講,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東西,教我們抓綱領,綱領抓住。中國傳統東西是什麼?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多簡單。佛法裡面,淨業三福、五戒十善、六度、普賢十願,也是四個科目。你真的用心,真的心上有,那你就契入境界。所以我們常講的八德,八德兩個講法,古人的講法是「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」,後來又有一種講法,「忠孝仁愛,信義和平」,這兩種我們把它合起來,四個重複,四個重複去掉十二個字,這是中國的德目。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,「孝悌忠信從我心做起,禮義廉恥從我身做起,仁愛和平從我行做起」,我們自己身心健康、家庭和樂,家和萬事興,我們居住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。為什麼境隨心轉,一切法從心想生。人,哪一個人不能成聖成賢佛法講,哪一個人不能作菩薩、不能作佛問題是你自己肯不肯幹,得用心才行。心上再不要有自私自利,再不可以有是非人我,不能有名聞利養,不能有五欲六塵,心裡頭要有道德,這個道德是性德,自性裡頭本來有的。道德就是我的心,心就是道德,道德就是我的行為,行為就是道德,成就了。佛菩薩大聖大賢之道,不在外頭,在自己自性裡面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  //mbme.tw http://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.tw http://amtb2006.myweb.hinet.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://www.mbme.url.tw歡迎您的加入請上網看全文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像吃東西一樣 囫圇吞棗
 第五「其有聞者,歡喜無厭」,這種說法,真可以說說到究竟圓滿,為什麼?聽不厭,一遍一遍聽不厭。世間這些東西,像報紙、雜誌,你看一遍決定不會再去看第二遍。好的文學作品,像中國的四大小說,《西遊記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紅樓》、《水滸》是中國四大小說,名著,我小時候都看過。大概可以看多少遍?看十遍,有這麼大能耐,十遍以後不想看了,現在這個東西擺在面前,不會動心了。《西遊記》跟《紅樓夢》大概我看過十遍,《三國演義》跟《水滸傳》大概三、四遍。看這些東西對於自己寫作有很大幫助,那文章好,這是名小說。普通的小說看一遍不會看第二遍。可是聖人的作品不一樣,你看看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,你念一百遍還想念,念了一千遍還是想念,歡喜無厭,那是什麼?有道在裡頭,遍遍意思不一樣,把自己提升了。佛法更是如此,佛法這一部經,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,那是講聖人的東西,佛法不講千遍,長時薰修,無限的,就是一部經,一千遍、二千遍、三千遍你去念,愈念你悟出的道理愈深愈廣,無有窮盡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萬花筒你看小小的都變化無窮
  >>>下面第六「無量」,這個就是七辯裡面「豐義味辯」,「名數事理,皆無量故」,這個是清涼大師寫的。現在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可以說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要是用現代話說,無論它講哲學、講科學、講所有的學術,樣樣都是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為什麼?它稱性。我們學佛,稍稍契入經教就明白了,就不會懷疑,為什麼自性是無量的。你看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,賢首國師給我們講三種周遍,他是舉一個例子,什麼例子一粒微塵,這一粒微塵是我們眼睛不能看見的,大概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基本粒子夸克。它能不能再分?如果還能再分,那還不是的。佛講的微塵是不能再分了,小到不能再小,再小就沒有了,就變成虛空,這樣的微塵,一粒,一粒它稱性,為什麼?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怎麼變現出來的現在我們也明白了,難得彌勒菩薩把這個祕密給我們揭穿,我們懂得了。這一粒微塵「周遍法界」,盡虛空遍法界,這周遍是什麼?能量,現在科學名詞叫能量、信息。這一粒微塵是物質,這麼小的物質,它的信息跟能量周遍法界。第二個「出生無盡」,這就是無量,所以它變化。所以我們想不通,以後我想到萬花筒,萬花筒你看小小的都變化無窮,你怎麼樣轉,你去看裡面的圖案,你轉一個星期,找不到有兩個相同的。所以我從這個比喻上有一點想像,一粒微塵把整個宇宙裡的變化那個信息統統包括在裡頭,一個都不漏。第三個「含容空有」,這不可思議,沒法子解釋,就是佛經上常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一粒微塵它能夠包虛空,它能夠周遍法界。這些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,從信息,真正不可思議!這是屬於無量,所以豐義味辯,你要能契入,法味無窮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
  >>>>下面我們看第二個,「無斷智,即無斷辯,謂相續連環,終無竭故」。這個辯才說他有這個能力把一樁事情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,無不自在,不會有斷層說不下去的這個問題,這叫無斷。這智慧從哪裡得的全是自性裡面的。所以人要見了性,智慧全現前;不見性,智慧確實有遇到困難的時候,特別是答覆別人問題,有人提出問題,真的自己沒有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,答不出來。所以我們在答問的時候是求佛菩薩加持,而且首先要謙虛,我不是聖賢,我沒有開悟,大家提出問題,盡我能力為大家解說,也可能我不能解決。從前老師在,我不能解決,我會去請教老師,或者是再到經典裡面去找答案。咱們總得話說在前面,不至於有尷尬的場面出現,總得預防。真正煩惱斷了,*智慧增長了,他自然有這個能力。所以這些全都是菩薩,尤其是法身菩薩,智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當然沒有中斷的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個功夫得力稱為觀行
  >>>從下往上來看,我們現在學佛了,天台大師稱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叫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即佛什麼意思有名無實。現在才開始學佛,依然是凡夫,不過凡夫天天向成佛這個方向、向成佛這個目標邁進,可是第一站還沒達到,還向著第一站前進。第一站是什麼第一站叫「觀行即佛」,我們一般講你修學功夫得力,是這個境界,功夫得力了。這個功夫得力稱為觀行,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觀是什麼止觀,你看我們《還源觀》裡面講「五止、六觀」。觀,就是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看破,那你就曉得,觀行那個行是什麼行是放下,能看破肯定放下。他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!真看破了,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世出世間法真的明白、真的通達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為什麼你想想,你要不要智慧要。要不要清淨要。我們現在心淨不下來,妄念太多。想不想得清淨心要。要不要得平等心要。要不要得隨緣自在?要,放下都得到了。你不放下,是業障把你障住了。這個東西就是把業障放下,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,從觀行就透了一點,那一點雖然很少,可是在我們世法裡面講,那非常管用。為什麼世法大家都沒透,你才透一點,你就出人頭地觀行即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功夫成片,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觀行即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
 >>>經文到這個地方。我們前面學到『無礙智』,第一句,「無礙智」就是四無礙智,也叫四無礙辯才。我們今天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反正字不長,我們就從頭念。「疏,分三」,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分三個小段。「先」,先這是第一段,「口加」,因為這是正辨加相,佛陀加持菩薩,先說口加,「勸說以增辯」。第二段是「意加,冥被以益智」。第三是「身加,摩頂以增威」。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。我們看底下,「二是時下」,『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』,從這個地方開始,這是「意加」。「先加後釋」,後面再解釋,「前中與十種智」。「初總」,總就是無礙智。「謂四無礙解智,是說法所依故」,這是解釋第一句四無礙辯才,這裡頭有法、有義、有詞、有樂說,這個我們在前面學過了。從「無著智」一直到「無奪智」,這個九句都是屬於樂說無礙,這個科文裡面,「餘皆樂說無礙」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