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氣還沒斷回頭還來得及
下面下三道是什麼?餓鬼、畜生、地獄。我們要想一想,三惡道的業因相同,都是貪瞋痴慢還有懷疑,貪瞋痴慢疑。疑什麼?懷疑道德,懷疑聖人,懷疑聖人的教誨,懷疑聖人所講的性德,他不願意遵守。表現出來,起心動念都跟貪瞋痴慢疑相應,這五個叫根本煩惱,哪一個重的就是那一道第一個業因。貪心重的,餓鬼道;瞋恚心重的,傲慢、嫉妒都是屬於瞋恚,瞋恚的行為,地獄道;愚痴,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自以為是,這是愚痴,畜生道。這個裡面,好勝的心強、嫉妒心重,它裡頭起了變化,鬼道裡頭有、人道裡頭有、畜生道裡頭有,變成什麼?變成阿修羅、變成羅剎,變成魔道去了。這是天台大師給我們講的人道裡面的十法界。
- Jun 15 Tue 2010 15:25
一口氣還沒斷回頭還來得及
- Jun 15 Tue 2010 15:24
別人有困難痛苦真的幫助他解決
別人有困難痛苦真的幫助他解決
>>>我們曉得人間有佛,用平等心,不分別、不執著,實在講分別執著很淡薄,用平等心生活、工作、待人接物,這個人就是人間的相似佛,他跟佛差不多。菩薩心是六度心,念念不離六波羅蜜,喜歡布施、喜歡持戒。喜歡布施是能捨、肯幫助人,見到人有困難、有需要,他一個都不空過,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。他能捨財,能捨法,捨法叫肯教人;能捨無畏,別人有困難、有痛苦,他真的幫助他解決,我們世間講好人,熱心的人士。這種人是人間的菩薩,他的心行跟菩薩很接近,是智者大師所講的人間的菩薩法界。緣覺法界是辟支佛,這人很聰明,修學十二因緣就能幫助他看破放下,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看輕了,也就是淡化了,人間的辟支佛。阿羅漢稱為聲聞,那就是歡喜佛法,依教奉行,出家是個好修行人,給出家人做個好榜樣,在家是個好居士。在佛門裡面,出家稱法師,出家是善師,在家稱高士,高僧、高士,這是人間的聲聞。我們這麼一說諸位就曉得,天人,天人修上品十善、四無量心。十善業道他真做到,做得很好,四無量心,他的心量大,四種就是慈悲喜捨。他有慈心,歡喜幫助別人得樂;他有悲心,歡喜幫助別人離苦,離苦是悲心,得樂是慈心;他能夠常生歡喜心,常常能夠捨,真能放下,人間的天人。
- Jun 15 Tue 2010 15:21
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
受了一點刺激苦樂憂喜又出來了
>>>法慧菩薩為我們說十住經,也就是說在十住這一會裡面,他首先來給我們做報告。他的態度非常謙虛,不敢說我自己修行不錯,現在你看,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,離開十法界,我證得初住位,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住在一起,佛的實報莊嚴土。有這種念頭、有這種言語,諸位細心想想看,還是驕慢,這是三重障裡面的傲慢,三重障是傲慢、嫉妒、貪欲,他還帶這個習氣。菩薩做給我們看的,他不說他自己有能力,能在這個地方做報告是得佛力加持,不是自己有能力,把這個功德推給佛。這是教導我們,我們無論有一點小成就總以為是自己有的,縱然是師長教的也不承認,認為自己成就已經超出老師。縱然真的超出老師,對老師的恩德還是念念不忘,這個人厚道,這才能教化眾生。所以這裡含義很深。前面經文我們看到有普觀大眾,這個地方沒有,這個地方只有「承佛威力」。承佛威力什麼?因為他自己得三昧,你看自己證入三昧還是承佛威力。這是不是真的?他說得不假,如果沒有佛陀長時間的教誨,你怎麼能入得了三昧?所以,自己證得無論是哪一種果位,都要有感恩心,有謙虛、恭敬、感恩,這是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。
- Jun 15 Tue 2010 15:20
小小的禮節都被我們疏忽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四一卷) 2009/2/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41
- Jun 11 Fri 2010 09:10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三九卷) 2009/2/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39
- Jun 11 Fri 2010 09:09
善財童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夾雜
善財童子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夾雜
《四十華嚴》我講了很多,都沒有發現過這個事情,從頭再細細看一下,經上那麼清楚、那麼明白。你看他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,德雲比丘給他講什麼法門?二十一種念佛法門。我們講經的時候囫圇吞棗講過,裡頭的奧祕沒發現,有這個問題再去查經,才查出來。你看你學經多麼粗心大意,沒發現,有問題再去查,查出來了。這二十一個念佛法門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法門分成二十一類,每一類都是念佛法門,《華嚴經》上說的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這個我在第一次講《華嚴》沒講出來,依照祖師大德的註解去講,雖然沒有講錯,這裡頭的真實義,這是開經偈上講的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真不容易!這次講《華嚴》是我第二次,跟前面就完全不一樣,這才恍然大悟,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,知道善財童子是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他沒有夾雜。五十三參他都參訪,你看後面,他每次參訪都是六段經文,最後一段「戀德禮辭」,這就是什麼?他去看、去參觀、去訪問,一切都明瞭,感謝善知識的指教。禮辭是什麼?禮拜,辭是不學習。你看,不學習!不學習他修什麼?還是老實念佛。這是密義,你要能看,他不是見一個善知識跟他學一樣,不是的。他一見就明瞭、就清楚,不學,這是戀德禮辭。一個念佛法門念到底,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徹始徹終一句名號,善財修的。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、明白了。
- Jun 11 Fri 2010 09:06
阿彌陀佛普周法界全包了
阿彌陀佛普周法界全包了
>>>再看下面的論文,「是故當知,從十住中初入位菩薩,即五位通修,為十住行相」,他是講初住菩薩,初入位。初入位是開始覺悟,叫始覺,他這個始覺是真覺,不是假的;是正覺,也就是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話,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的,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初住菩薩入什麼境界?就是入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宗門裡面說得好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。這個時候他是五位通修,這五位是哪五位?十住菩薩的行相,行是修行,相是樣子,這是講一個初住菩薩修行的樣子,他有十住的樣子,有十行的樣子,有十迴向的樣子,有十地的樣子,有等覺的樣子,就是底下這句說的,「通有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等法門故」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,一修一切修,一行一切行。我們自己在現前的境界有相當深度的體會,為什麼一修一切修?前面我們曾經學過《妄盡還源觀》,《妄盡還源觀》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,從一體起二用,一體就是法性,就是大方廣。法性起心動念就生出依報,依報是遍法界虛空界,同時生出正報,正報是自己,我們自己跟整個宇宙是同時發生的,沒有先後。這一發生,遍法界虛空界,依報裡面最小的是一粒微塵,正報裡面最小的是一根汗毛毛端,毛的尖端,它自然就有三種周遍,無論是毛端還是一粒微塵,它就有三種周遍。第一個是普周法界,第二個是出生無盡,第三個是含容空有。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對於這個經文你還有什麼懷疑?
- Jun 11 Fri 2010 09:05
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
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
<<<下面說,「如十住中七八兩住,還修悲智」,我們在前面讀過,七住、八住,七住是不退住,前面李長者給我們說的,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,教他大慈大悲廣度眾生的大願圓滿。我們得想想,十住菩薩第七住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不圓滿,所以還要特別修不退心、不退願,讓大慈悲心圓滿,普度眾生的大願大行圓滿。用什麼方式來圓滿?在十種智明裡面,善巧智明,就是善巧方便波羅蜜,讓自己的慈悲心圓滿,度眾生就是幫助眾生。可是要知道,眾生根性不相同,沒有善根的,幫他種善根就是圓滿,在現前這個階段,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;已經有善根的提拔他,幫助他善根成長;善根已經成熟的,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輪迴。善根福德達到有一定的程度的,勸導他念佛求生淨土,生到西方淨土,那就是圓滿,為什麼?他圓證三不退。第七住的菩薩。
- Jun 11 Fri 2010 09:03
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
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
>>>這個境界我們聽到了,確實能引發無盡的一個願望,什麼時候我能入這個境界?我們有這個願望,佛有這個希望,佛希望你快快成佛,希望你馬上成佛。從理上講講得通,只要你肯放下你就成佛,你今天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,立刻就入初住菩薩的果位。我們不能統統放下,就一點一點放下,總而言之,記住天天都要放下一點,那就會有進步。從哪裡放起?這個也要知道,自己好好想一想,我的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貪瞋痴慢哪種最嚴重,從最嚴重的放起,功夫就會得力。就像治病一樣,你身上得了很多病,大夫來給你看病,首先治什麼?首先是治要命的病,先把這個治好,你的命可以保住,然後其他小病慢慢再治。所以我們最嚴重的煩惱要知道,如果貪心重的,先斷貪,貪裡頭還有貪財、貪名、貪色不一樣,哪個最嚴重先從哪個下手,就能收到效果。怨恨心重的,心裡面情緒不平,常常會發脾氣,那你就先從這裡下手,久久就能收到效果。第一個治好的是最困難的,時間用得最長,以後慢慢愈來愈容易,最難突破的是第一個關口。
- Jun 11 Fri 2010 08:58
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
你對了你這個路走對了
>>>下面接著說,「但為約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無盡,須當安立五位行門」。由此可知,安立五位行門是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。因為五位行門是從哪來的?一切眾生有分別執著,隨順眾生的分別執著而建立的,不是真的。這個裡頭有句話,「法身大智大悲之上,法具無盡」,這個法是法相,就釋迦牟尼佛教學上來講就是法門,四弘誓願裡面講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無盡跟無量是一個意思。無量怎麼學法?只要你放下就圓滿了。如果不肯放下,你慢慢學,學的是相似的,不是真實的,我們現在人講的知識,學的是知識。真的是智慧,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智慧,就是大智大覺;只要裡面夾雜著有分別執著,智慧就變成知識。所以,現在有些學校用佛經開課,把它當作一門哲學來研究,《華嚴經》叫華嚴哲學。諸位要曉得,華嚴哲學是知識,不是智慧,它沒有離開分別執著。離開分別執著,知識就變成智慧;不肯放下分別執著,學《華嚴》也就學了知識,不一樣,這不能不知道。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曉得放下是多麼重要,不能不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