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o0005日常生活當中自然守規矩
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八六七卷)2007/11/8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867★請上網看全文★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「賢首品第十二」,大喻最後一段,第二十「大海龍王」,「龍王遊戲喻」。這段經文長,「有二十四頌半,龍王遊戲喻,喻菩薩遊戲神變德」。前面有兩句偈,就是半首頌,這是「總標」,說明龍王的「大用不同」。我們知道,在佛法裡頭常講,龍牠的性質善變,就說明龍王神變作用不同,說明這個意思。經文總共有二十二頌半,前面兩句是半頌,這是總標、總說。
【大海龍王遊戲時。普於諸處得自在。】
怎麼自在法?下面有二十二首偈頌給我們說明龍王的自在,比喻菩薩應化在十法界,尤其是六道。我們讀這一節經文,雖然不能夠像佛菩薩、像龍王那麼樣自在,至少它給我們一個啟示,佛法的教學是非常活潑,不是呆板的。這裡面的意趣足以幫助我們了解事實真相而放下分別執著,知道佛法的教學因人、因時、因地、因事完全不相同。佛陀在經論裡的教誡於是我們就明白了,這些說法、講法在什麼時候適用,在什麼狀況之下他要變通,通權達變,不會變那就錯了。
講到戒律,這是初學,前面也舉過例子,初學要嚴持戒律。可是戒律持得很好的時候,佛又告訴你,你得要放下,不放下你開悟不了,你是執著,要把執著放下你才能開悟。執著放下是不是戒律沒有了?戒律在,在日常生活當中自然守規矩,就像孔夫子所說的,「七十隨心所欲不踰矩」,他已經養成習慣,習慣成自然,不需要再去持戒,他自然如法。能做到隨心所欲也不違背規矩,這叫得大自在!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,到最後的階段是不起心不動念,那叫大圓滿。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,無不自在,如來果地上的自在。菩薩的自在我們知道,如果是權教菩薩,他還起心動念,但是沒有分別執著。戒定慧修不修?修,修戒定慧不執著修戒定慧,修戒定慧不分別修戒定慧,這個叫高。自己在沒有成就的時候,戒定慧幫助自己成就;已經成就的時候,修戒定慧是給別人做樣子看的,不是為自己,自己已經圓滿。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還要示現修苦行、示現持戒、示現日中一食,那是什麼?教初學,你不做樣子,別人不相信,教不了別人。所以那是教學的方式。
學生都持戒了,就告訴他要升級,升級,這個方法要放下,因戒得定!定會不會犯戒?不會,定共戒;心地清淨的人不會犯戒,不會做錯事情。再往上提升,道共戒,人開悟了,他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決定跟性德相應,絕對不會違背性德,這是道共戒。我們今天沒有道也沒有定,只有老實的去持戒,佛叫我們做的我們就認真去做,不許可做的我們決定不做,持戒。確實我們要知道,因人不同,對初學的、對老修的、對修學有功夫的、對修學沒有功夫的,都不一樣教法。煩惱習氣還很重,要幫助他嚴持戒律;戒律他做不到,我們就要降低,勸導他學《弟子規》、學《感應篇》,這個學好了,持戒就沒有問題。不但他能持,他會歡喜持戒,為什麼?戒是清涼法,身心清淨,從戒裡面得定,他就明白了。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說統統是初學。
講到佛法的教學,活潑、生動。自在,自行化他,至少執著淡薄了才能做得到。凡夫執著是百分之百,一絲毫都沒有放下。初進佛門的人,這是真的入佛門,在《華嚴經》上初信位的菩薩,初信進門了;沒有到初信,在門外,我們都在門外,沒入門。小乘初果須陀洹這叫入門,雖入門,距離佛的講堂還很遙遠。什麼人才能進入講堂?菩薩才登堂,阿羅漢、辟支佛入門,菩薩登堂。什麼人入室?法身菩薩入室,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,入室。入室成佛了,登堂是菩薩,進門是羅漢、是辟支佛,這總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然後我們的慚愧心才生得起來,傲慢心化解了,你有什麼值得傲慢,沒入門!傲慢心沒有了,慚愧心生起來,知道自己要用功、要發憤、要努力,也知道自己功夫在哪裡用。依教修行不執著,這句話重要。依教修行要執著,還是不入門,人間佛法,不是三乘佛法。三乘是什麼?就是阿羅漢、菩薩、佛,那叫三乘。阿羅漢剛剛入門,超越六道,世間佛法出不了六道。出不了六道,換句話說,你沒有辦法脫離業力的拘束,也就是不能夠超越業力在支配你。你在六道輪迴是業力,你善心善行,三善道受報;不善的心行,三惡道受報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世尊在經教裡面講的還有四種道理,我們先來學習四種道理。什麼叫做道理?這名相的概念要搞清楚,什麼叫道理?在佛法裡簡單的解釋,能夠貫通,道就是道路,路就是通道,能夠貫通一切事、一切物。物通常講有情世間,事通常講的器世間,就是說通達宇宙人事真實義,這叫道理。有事就有理,有理一定有事。道理,簡單的講就是通達無礙。我們想想,現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遭遇到障礙了,哪些障礙?家庭不和,現代的社會幾家和睦?夫妻不和,這是什麼?離婚率就高,從離婚率一看,家不和,這遇到障礙了。現在人人都知道,你在古時候講家不和,一般人會很訝異,哪有家不和的道理!家怎麼會不和?古時候家和,那是靠教育,從小世世代代就教他做人的道理,從小要教,人際的關係分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知道孝親尊長,對於長輩知道尊重,同輩分友愛,真的是家和萬事興,沒有障礙,通達了。什麼給他疏通的?教育。所以道,做人的道理暢通無阻。
現在遇到障礙,嚴重的障礙,人與人起心動念他對立,對立怎麼?對立就不相信。從對立自然就變成矛盾,從矛盾自然就變成衝突,愈來愈嚴重。這樣問題出來了,從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族群、國家到全世界,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!擺在面前這個切身嚴重的問題,如果不能化解、不能恢復到正常,真的這個世界會走向末日,很可怕!現在在末日的邊緣上,再不覺悟、再不救就沒法子。要救這個世界,從自己救起。湯恩比博士說的話很有道理,我們遇到難題要去找老祖宗,孔孟學說、大乘佛法,拯救二十一世紀社會危機的這服良藥。他講的是什麼?儒講的是什麼?講倫理,講人與人的關係;佛法講自性,講得更透徹,講得更圓滿。你要真正懂得心性,你的性德就流露,自然流露。性德是什麼?性德是究竟圓滿的倫理、究竟圓滿的道德,一絲毫缺陷都沒有,這是大道理!
佛在經論裡面為我們略說了四種,要讓我們了解。《解深密經》裡面所說的,「解深密經五」,第五卷所說的。第一種「觀待道理」,也叫做「相待道理」,觀待你不懂,講相待你就容易懂了。相待是什麼?就是相對。所以後面觀跟待有個解釋,「觀者觀對,待者待籍」。下面再舉例,我們一看這個例子意思就更清楚,「如對長而籍長成短」,長從哪裡來?因為你有比較,長跟短放在一起,看到短的,這是長的;看到長的,這是短的,所以「對短而籍短得長」。「又如苦為所對而感樂,樂為所籍而感苦」,因為感到苦你才曉得樂,感到樂,樂的對面才知道有苦。所以「總名觀待道理。十因中有觀待因是也」。這是第一段。
第一段科學家現在也講,也講得很好,宇宙是相對的,愛因斯坦講的相對論。你看在佛法裡面,《解深密經》佛說的,就說出這個道理來。凡事都是相對的,相對就不是真實的,你要曉得,相對是什麼?相對是相,事相有相對,理上沒有相對。我們能想到,相對是從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,如果沒有執著、沒有分別,相對就不存在。所以佛法解決問題,六和敬裡面第一個見和同解,見是什麼?就是你的想法、你的看法是相同的。怎麼同法?人確實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,怎麼同法?大跟小怎麼同?是跟非怎麼同?善跟惡怎麼同?沒法子同。佛教導我們,告訴我們,這些事實的現象是假的,不是真的,只要你沒有執著就大同小異,就能做到,沒有執著;再能夠沒有分別,那就完全相同;如果不起心、不動念,同與不同都沒有,那就是覺後空空無大千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連虛妄這個念頭都沒有,為什麼?虛妄是對真實說的,還是相對。講法性、講法相,還是相對,性相是一對,理事是一對,因果是一對,怎麼能同?必須到真正了解事實真相。相有沒有?有,有是什麼?有叫幻有;換句話說,是有,但是這個有根本不存在,這是事實真相。這就講到很高深的科學跟哲學。這不是給你談維持和睦關係的,那是暫時的,暫時維持和睦關係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現在真正給你講宇宙人生真相,所以他這個說法確實是不相同。
初學,六和敬裡面的見和同解,我們大家放棄自己的看法、想法,依照佛經、依照戒律、依照佛陀教誨,我們共同遵守,可以做到。這是很淺顯的,這是初學的,有效,人人能遵守。我們湯池做到的人人遵守《弟子規》,人人都能夠堅持不違犯,這個地區就和睦。見和同解,肯定聖人的教學,遵守聖人教誨。《弟子規》七科,七科是什麼?孝、悌、謹、信、愛眾、親仁、學文,七個科目,總共一百一十三句,這是什麼?這是戒律。大家都能遵守,守這個規矩,這就是見同解、戒同修。然後身同住,居住在這個小鎮;口無諍,每個人見面都很客氣,都能夠懂得禮讓,沒有競爭,謙讓、禮讓。彼此互相尊敬,相親相愛、互助合作,這就是汎愛眾。親仁,親近這些老師,老師做出了示範。然後再學文,文是什麼?文藝,他們常常辦活動,做文藝表演。你看這是現代的社會,要化解衝突,真正落實到安定和平,很有效!
《感應篇》是道家的東西,我們從道家只取它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誨,也取一百條。佛法裡面我們也取一百條,從三皈、五戒、十善、沙彌律儀,取一百條。我們走向世界,世界上信伊斯蘭教的大概有十億人,信基督、天主教的也有十億人,我們將《聖經》新舊約裡面也取一百條,《古蘭經》跟《聖訓》裡頭也取一百條。這一百條統統都是他們講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,連中國儒釋道,五家,五教。說教育也好、說宗教也好,五教。每教一百句,五百句,人生必讀、人生必修,這就很平等。然後你再看,這五教教學的內容大同小異。如果要是編得很好的話,會發現到五教教學完全相同,都是教你孝順父母、都是教你尊重長輩、都是教你要愛世人。《弟子規》講汎愛眾,基督、天主講神愛世人、上帝愛世人,佛法講大慈大悲,《古蘭經》上講特慈、普慈,特別的慈悲、普遍的慈悲,那不就跟大慈大悲一個意思嗎?完全相同!這樣的推廣,推廣到全世界,人人都能接受,我們湯池鎮的效果就擴展到全世界了。這個世間人都能接受這些教育,變成什麼?都能夠自己謙卑,尊重別人,都學到禮讓,不再競爭,衝突化解了,和平真的落實。 所以我們要懂得, 相對裡面有圓融的道理在。事是相對的,通過教育就把這個相對化解了,相對的事是有,要通過智慧。
修學,儒家講得好,簡單明瞭,《大學》裡的八目,首先講格物,我們要把對物質這種欲望、希求要放下。這裡頭要用因果的道理,要不然你放不下,誰肯放棄?明瞭因果之後,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。有人命裡他就是富貴,儒家說「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」,這是知命。佛法對這個理講得清楚,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?這個現象不是自然的,不是佛菩薩安排的,也不是上帝安排的,沒有人安排,所以你不要怨天尤人。而是什麼?自己過去生中種的因,在這一生當中果報現前。所以因果裡頭講,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」,我要想知道我從前造的什麼因,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;「欲知來世果」,我來世會怎麼樣?你這一生所造的,來世就是果報現前。這一生我過得很辛苦,就曉得前世我沒有修好因,這一世這一生當中貧窮困苦應該要接受。接受是什麼?叫消業障,接受是消業障。前生做的好事,這一生在享福,享福在消福報。都是在消,享福是消福報,受苦是消業障,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在這時候你就要懂得,我將來想得到好的果報,我消業障要修福報,要多做好事。消福報的,享福的人他要更想到,我希望我來生福報更好,我多做好事。佛說得清楚,三種布施。你想得富貴,富是財布施,貴是什麼?你知道尊重別人、愛護別人、幫助別人,你來世再到人間是領導人的階層,你多做這些好事。什麼樣的因就什麼樣的果報,這就懂得了,所以不會怨天尤人。看到富貴人不會羨慕,知道他造的是什麼因,知道自己造的什麼因,心平氣和。沒有富貴的命,你想去爭富貴,那是自找苦吃,不但你得不到,你造的都是不善業。來生,來生比這一生更苦,你又何必!所以要懂這個道理。
你這一生有多大的福報,你不要去希求,自然會來。如果我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財富、得到的福報,以為自己很能幹,我得到了,不是的,命裡有的。命裡面有,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取得,叫折福。譬如我們用財富來做比喻,你命裡有一百億的財富,大富大貴。因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,你這一生只得到五十億,打了對折,你自己不知道,你自己還以為你自己很聰明。來生怎麼樣?來生就愚痴,自以為聰明,來生得愚痴果報。自己所造的不善,你來生,所修的福報全都沒了,不懂因果;懂因果道理,他不會。懂因果道理之後,一生當中認真努力修善,盡心盡力修財布施,你得的財富是圓滿的。只要真幹,在這一生當中就能把命運改變。諸位看《了凡四訓》不就明白了嗎?那才叫真正依照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把自己的命運改造了,這是正理,一點迷信都沒有。《俞淨意遇灶神記》,那是他對鬼神恭敬,感動鬼神來提醒他。他怎樣改造命運?還是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灶神幫他的忙、提醒他,他自己是迷而不覺,灶神把他點醒。自己過去起心動念、所作所為自己以為是善,假善、偽善,不是真的。自以為善,灶神一點醒,再一回想,真的是假的,虛情假意;虛情假意做這些好事,不是真的好事,所以還是隨業流轉。這一點醒之後,誠心誠意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命運馬上就改變了。過去如是,現在也如是,這個道理是真理,不受時間、不受空間限制,什麼人去做,真叫立竿見影。所以,學比什麼都重要,你要真正好學,真正肯學,要下定決心。
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