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dof0019 都要從誠敬入門   
 大方廣佛華嚴經(第一八七一卷)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871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
 確實,有許多眾生沒有這個緣分,雖然得人身,一生聞不到佛法;或者聞到佛法,不是真的,假的很多,不是真佛法;是真佛法,又未必能遇到大乘;遇到大乘,未必能遇到最上乘,最上乘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部經我們都知道,世尊示現成佛之後,在定中所說的,二七日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出他徹悟之後親證的境界。這不是比量,是現量,這就是諸法實相,真實不虛,告訴我們人人有分。我們現在見到了,這真不是容易事情,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。我們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了,遇到怎麼樣?遇到不學,這個習是認真的學習,這是不容易的事情。有緣遇到了,遇到了你信不信?很多人不信,遇到不相信;信了之後能不能解?都不容易的事情。解了之後能不能行?清涼大師在此地說這幾句話,見而不習,習是行;換句話說,他已經相信了,已經理解了,他還不肯幹,不肯幹就被淘汰掉了,誠為自欺。
 實在說,他為什麼還沒做到、做不到?這個事情,早年,這個話要說起來,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,大乘經教你要不能落實,你並沒有理解,聽是聽得很多,聽不懂,這麼多年來我們親身的體驗。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就很清楚,什麼人能聽得進去?印光法師說得好,一分誠敬,他聽懂一分;二分誠敬,他聽懂二分;不真誠、不恭敬,佛來給你講,你都沒聽懂,誠敬能入。現在的人有幾個人有誠意?有幾個人知道恭敬?不誠不敬,不但佛法沒分,世間法也沒分,都要從誠敬入門。所以現在學校,你看看學生心浮氣躁,那我們到學校去教叫白教了。
 世間法都要專心、專一,他才能夠契入,何況是出世間的大教,沒有誠意那怎麼行!什麼叫誠?這誠意,儒家也講「誠意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」。要從儒家來講,他沒有誠意是他沒有智慧、他沒有致知。為什麼沒有智慧?他的煩惱習氣沒斷掉,叫格物;物就是欲望,是貪瞋痴的習氣,格是格除。這些貪瞋痴習氣沒有把它除掉,所以他智慧不開;沒有智慧他意不誠,起心動念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,這怎麼能入門?佛法教我們先斷煩惱,教我們怎麼學法?我們學淨宗同學都是遵照世尊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告訴我們的「淨業三福」,這是我們學習最高的指導原則。淨業三福第一句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四句有沒有做到?這四句做不到,誠就沒有,所以非常重要。我們想在這一生成就,這四句是什麼   ?是我們做人的根本,人都做不好,你怎麼能學佛?哪有這種道理!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、強調弟子規、感應篇、十善業道,這是儒釋道的三個根,你不能不知道。
 佛法傳到中國將近兩千年了,早年間,我們可以說第一個五百年,二千年是四個五百年,第一個五百年小乘法挺盛,成實宗、俱舍宗。這是稟承世尊的教誨,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。佛法跟念書一樣,要按部就班來,先學小學,再上中學,再上大學。小學、中學沒有學,一下就上大學,釋迦牟尼佛搖頭,不承認,你這個學不好,所以小乘挺盛。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衰了,中國這些學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學小乘,為什麼?回過頭來用中國儒跟道代替小乘,真的好,所以唐朝中葉以後,儒釋道的關係非常密切。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儒家講得好,講得很透徹。所以我們強調學弟子規,弟子規做不到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是假的不是真的。這兩句落實在生活上,學習,落實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規。慈心不殺,這是講因果,落實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,你說重不重要?末後一句,修十善業,《十善業道經》。這三部經是根,儒釋道的三個根。佛的根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建立在弟子規跟感應篇的基礎上,沒有弟子規、沒有感應篇,十善業道你做不到,這是真的。
 現在佛為什麼這麼衰?出家人不能持戒律,為什麼不能持戒?十善業沒做到,那戒律當然沒法子持。在家信徒,經上展開「善男子,善女人」,那個善的標準是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也沒做到。所以我們研究探討為什麼做不到?沒有感應篇的底子,沒有弟子規的基礎,所以做不到。現在我們明白了,不能不努力認真的補習,一定要把這三個基礎落實,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、沙彌律儀,不要講得太高!這是淨業三福第二條,「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」,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條的基礎上,如果我們沒有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第二條就不能落實。頭一個跟你講三皈,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。有前面基礎,三皈是真的,五戒也是真的,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,有這個基礎才能夠進入大乘。
 大乘頭一個發菩提心。什麼是菩提心?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是菩提心,發不起來。沒有前面兩條的基礎,你怎麼能發菩提心?菩提心發出來之後,還有一句「深信因果」,這個因果不是《太上感應篇》,《太上感應篇》那個因果是初學的,這個因果是菩薩學的。什麼因果?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這個真的很多菩薩都不知道。所以這句話你要真正明白了,真的懂得了,就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的淨土法門,這老實告訴你。然後這才「讀誦大乘」,這是自己成就。
 末後一句是幫助別人,「勸進行者」。清涼大師最後這裡說「故中人可勸而進也」,勸進行者。你看看清涼大師這個話,不是上上根人,也不是上根人,中根以下可以勸他來進修。如果我們連這句話都沒分,那自己要承認,我們大概是下下根人,中下根人可勸而進也,那我們是下下根,勸了也沒用。沒用我們還在這裡學,那學了有什麼意思?不能說完全沒用,也有用,阿賴耶識裡頭落下華嚴的種子。這個種子非常可貴,這一生當中不起作用,還是受業力支配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【 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。如果我們真的覺悟了 】,我們先紮三個根,然後再努力補三皈、五戒、沙彌律儀,我們來補修這個功課,一定要達到標準,那我們就是中根人了。中根人阿賴耶識裡面有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種子,縱然不能在《華嚴經》裡面開悟,《華嚴經》末後「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」,我們對於淨宗的信心堅定了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決定生淨土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西方極樂世界是大華嚴的世界。《無量壽經》上,你們看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第二品「德尊普賢」,這就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?是大方廣佛華嚴的世界,是普賢菩薩的法界。所以淨土五經最後一部是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,你看這幾句話多重要。
 聽完菩薩殊勝德用,最後清涼大師告訴我們,這個德用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,為什麼失掉?那就是佛講的「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」。我們天天打妄想,起心動念全是妄想分別執著,嚴重的分別執著,所以把這樣殊勝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。不是沒有,障礙住了,除掉障礙這就現前。我們如果是中根,一定要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上根,這叫有志氣,不能把自己提升,那就太可惜了。下面有九首頌,我們先看第一首:【第一智慧廣大慧。真實智慧無邊慧。勝慧及以殊勝慧。如是法門今已說。】
 清涼大師很難得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明,這首偈是總結前面所說的,「略就六慧結之」,用六種智慧。這六種智慧就是『第一智慧,廣大智慧,真實智慧,無邊智慧,勝慧,殊勝慧』,跟我們說了六種。所以佛法諸位一定要知道,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,就是幫助我們恢復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,這不是從外頭來的。我們現在要反省一下,我們現在是有無量無邊的煩惱,好像沒有智慧。佛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,無量無邊的煩惱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,怎麼說?悟了就叫智慧,迷了就叫煩惱。這就明白了,無量無邊智慧是真的,迷了自性,智慧變成煩惱,德能變成造業,相好變成三途六道,變了。這個變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的唯識所變。識就是迷,妄心不是真心,真心能現,妄心能變。
 如何把妄心轉變成真心,問題就解決了,法相宗裡面講「轉識成智」,就解決了。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,轉第七末那為平等性智,這兩個是因上轉,我們在這上下功夫。這兩個轉了之後,阿賴耶跟前五識自然轉了,連帶轉了,所以叫果上轉,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,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,這就回歸自性。所以要知道轉從因上轉。第六意識迷了的時候是分別,覺悟的時候是妙觀察智,妙慧,第七識是執著,執著我,覺悟的時候叫平等性智。有「我」決定不平等,我總比別人高一等,別人總不如我,傲慢心生起來。所以佛在經上講,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。這個四大煩惱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學來的,迷的時候它就有,覺了的時候它就沒有,迷了就有。我見,執著我;我愛,我愛就是貪;我痴,愚痴;我慢,傲慢。你看看,我見、我愛、我痴、我慢,貪瞋痴三個根本煩惱。但「我」是根,如果沒有我,這三個都沒有了。
 所以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要學什麼?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那這都沒有了。四相有一個,統統具足,那是迷,覺了之後沒有。覺了之後這些眾生是什麼?就是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一覺悟之後,你看到所有眾生都是佛,這禮敬諸佛。雖然都是佛,我也是佛,佛跟佛,自己謙虛,尊重別人,都是諸佛,平等的。我們自己總以為比別人高一等,錯了,比別人高一等,你的迷輕一點,他的迷重一點,他百分之百的迷,你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迷,比他高一點點,就覺得傲慢得不得了,不行。等覺菩薩跟佛來講,迷真的他只有一分,佛是完全沒有迷,等覺菩薩一分,十地菩薩兩分,九地菩薩三分,你這樣算就明白了。我們今天是凡夫,比人家高多少?人家百分之百,我們還有百分之九十九。所以一定要知道,決定不可以傲慢。
 【*祈勸大眾持念***南無阿彌陀佛***南無觀世音菩薩***聖號*停緩地球冰山暖化*救渡止息世界大災難*】*** 【扭轉乾坤】***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mtb2010888 的頭像
    amtb2010888

    自性開發智慧圓滿教育【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】

    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