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
>>>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,那一生是美好的,來生更美好,不能違背性德。性德是什麼?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是性德。五倫是講關係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講關係,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,那個義務就是德行。五倫是屬於道,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,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,君仁臣義是德,朋友有信這是德。在中國,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,常就是性德,與自性相應這是常;我們現在的話講,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。像我們地球的運轉,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一年四季春夏秋冬,這是自然現象。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,不可以違背大自然,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。所以在人倫上面,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,這是隨順大自然,一個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違背。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,八德兩個講法,古時候講法是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」,我們現在人是用「忠孝仁愛、信義和平」,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。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,把重複的去掉,十二個字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,這就是順著自性,這就是積功累德。念念不忘就是積功,就是積功累德,我們的思想、起心動念,我們的言語造作,必須跟它相應,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。
- Jul 20 Tue 2010 08:20
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
- Jul 20 Tue 2010 08:15
世味哪有法味濃!人貪愛世味
世味哪有法味濃!人貪愛世味
>>>下面第六個,「多豐義味辯」。豐是豐富,佛經上常講豐饒,無量無邊無盡的義味。古大德講「世味」,就是世間的味道,世味包括欲界天,包括六欲天,再包括四禪八定,這個味沒有法味濃,法味,世味哪有法味濃!人貪愛世味,他對法味沒有嘗到,好像吃東西一樣,這種他從來沒吃過,不曉得,貪著世間財色名食睡,貪著這些。佛法的味道沒嘗到,如果嘗到佛法的味道,那些東西都丟掉。那些人不傻,誰傻?貪著世味的人傻。釋迦牟尼佛傻嗎?觀世音菩薩傻嗎?文殊、普賢傻嗎?不傻,真正嘗到法味。再說,那個剛剛嘗到的是什麼人?給諸位說,小乘須陀洹、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他嘗到了。嘗到之後永遠不會退心,所以他就證位不退,三不退裡頭,第一個他證位不退;以後逐步往上升,行不退,念不退。我們為什麼?味道沒有嘗到。要怎麼樣才能嘗到味道?要深入經藏。「深入經藏」這句話諸位要記住,如果只是在經典文字裡面去深入,你嘗不到。在哪裡深入?在自己身心裡面深入,把自己的心、把自己的身與經教裡面那個境界完全相應,那叫深入。你天天讀它,它是它,我是我,根本不相干,那沒用處,味道嘗不到。戒定慧在哪裡?戒定慧在我身上,在我心上,那你就真嘗到了。十善業在哪裡?不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,在我身上,在我心上。我們今天提倡「和諧要從我心做起」,十善從我心做起,五戒從我心做起,《感應篇》從我心做起,這是真的,這裡頭就是豐饒義味,你表現出來的豐饒義味無盡,你說出來的也是豐饒義味無盡。
- Jul 17 Sat 2010 15:33
距離二0一二年底正好三年
- Jul 17 Sat 2010 15:31
動物帶的病毒比較多吃肉食感染
動物帶的病毒比較多吃肉食感染
>>>「故知此經為五濁惡世之無上醍醐」,醍醐是比喻,是天人的飲料,天人最好的飲料叫醍醐,上頭再加個無上,這到了極處,用這句話來比喻這個法門,淨土法門。特別是在濁惡之世,濁是染污,惡是十惡,嚴重的濁惡,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。可以說舉世之人都深深覺察到地球,我們居住這個環境,已經有嚴重的染污。這些染污跟科學技術有密切的關係,特別是近年來農藥跟化肥染污了大地,染污了水資源。所以現在我們的飲食,確實像經裡面所說的「飲苦食毒」,在過去我們讀這句經文,覺得沒什麼意思;現在讀這句經文,這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寫照。在以前動物裡面,動物帶的病毒比較多,吃肉食的時候容易感染;現在植物也不例外,連稻米都成問題。我們在台灣,台灣有些農民他們自己吃的米是種在一個區域,那不賣的,為什麼?那個地方沒有農藥、化肥。他種的要賣給別人的,農藥、化肥很重,所以米都很好看,實際上講沒有營養;蔬菜也是如此,這個菜農。這是我們從前沒想到的!
- Jul 13 Tue 2010 16:22
一絲毫都不保留智慧天天增長
一絲毫都不保留智慧天天增長
>>>末後一句第四,「樂說無礙智」,這個樂字有兩種讀法,一種讀樂,快樂的樂;在此地念「要」,樂好,就是愛好、喜歡說。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喜歡說法,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不喜歡教人,他們確實不吝嗇,我們講不吝法。不是說我知道不肯告訴別人,知道多少統統告訴別人,我們中國人形容說和盤托出,一絲毫都不保留,這樣的人智慧天天增長。如果自己學得到的東西,不願意告訴別人,怕別人學會,怕別人比我高,他所學的就到這個地方為止,不能再往上提升。吝法的果報,果報不可思議!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就曉得,幫助別人開悟,你智慧增長就非常快速。如果是障礙別人學習經教,你將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,為什麼?障礙別人學習經教是斷人法身慧命,比殺他身命的罪還重,殺他身命罪輕,破壞他聞法的緣分這個罪很重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我們要怎樣幫助自己成長智慧?法布施,盡量以自己一切的能力,幫助別人聞到佛法、接觸到佛法。我們印經布施是法布施,現在這個光碟是法布施,我們的網路、衛星都是法布施。
- Jul 13 Tue 2010 16:19
不能回歸自性的就不是佛法
不能回歸自性的就不是佛法
>>>下面說「法無礙智」,法無礙智是什麼?「諸法名字,分別無滯」,這都不需要學。一切法,名字是什麼?就是我們今天講名詞術語,佛門裡也有,哪一個專業裡頭都有它的名詞術語,都有。這些你沒有障礙,你全都懂得,為什麼?不離自性。由此可知,見性多重要!要不然,大乘佛法、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歸到自性,這是佛法,如果不能回歸自性的就不是佛法,你要是真的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才會肯定佛所講的,「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。為什麼?法法即性,性相一如,性相不二,你怎麼會有障礙!惠能大師開悟,也就是說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回歸自性。雖然不認識字,你把經書念給他聽,他給你講,他講得頭頭是道,他連這些法相名詞他也會講,他也沒有障礙,這就是法無礙。不是很呆板一本一本書去學,這學得太累,學得太辛苦,而且能不能學成功?不能。只是什麼?增加你的妄想,增長你的知見,我們今天講知識,不是智慧。現在人所求的,說老實話都是知識,沒人求智慧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中國過去儒釋道三家都是以求智慧為目的,知識是附帶的,以求智慧為主,統統講求悟性。教學一切設施無非是誘導你開悟,不重視記誦,只重視在開悟。如果我們的方向一錯,我們在記憶上,念多了都記住,就不會開悟,也不能得定,就叫什麼?那就叫世間法。世間法的四書五經,你要用佛法的態度去讀誦,那也變成佛法,所以說哪一法不是佛法!這是佛菩薩、古大德傳給我們的。我們要是把它疏忽掉、把它忘掉,不能再依教奉行,過失不在古大德,過失在我們自己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
- Jul 13 Tue 2010 16:17
《弟子規》也能幫助你明心見性
《弟子規》也能幫助你明心見性
>>>如果我們念的經不長,譬如自古以來有不少人用《心經》做早晚課,儀式不重要,前面燒香拜佛那是表自己的恭敬心、真誠心,最重要的是你讀經。《心經》念熟了都會背,讀的時候不要太快,一個字一個字的念。這短,短怎麼樣?遍數多,你以這個為早晚課誦的話,念十遍。十遍也不長,看個人的時間,工作很繁忙,十遍可以,十遍才二千六百字,不到三千字。如果有時間,你可以念三十遍、念五十遍、念一百遍,你沒有事情,你有時間。念一百遍大概就要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,好,這麼長的時間定下來,時間愈長愈好,顯出有功力。所以在過去一般出家人,他選一部長的經,選《法華經》的人很多,選《楞嚴經》的也很多,這樣的經從頭到尾一遍很好。如果初念,初念是有初念的好處,為什麼?生疏,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,真有好處,不會滑口就走過。總要用真誠、清淨、平等心,那才叫真的會!一經通了,給諸位說,定到一定的程度開智慧,什麼經都通,於諸法義了了通達就完成,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不接觸的時候,這個定裡頭有慧,我們佛法裡名詞叫根本智,你得到根本智。人有根本智,外面一切諸法,你一接觸就明瞭、就通達,那叫後得智,不需要學的。你聽人念經一聽就明白,你看人做事一看就明瞭,接觸就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通。
- Jul 13 Tue 2010 16:14
了了通達一切法的義理
了了通達一切法的義理
>>>第一個是講「義無礙智,於諸法義,了了通達」,這種智慧靠什麼?靠讀經,讀經要會讀。我們現在實在講佛經是有難處,假如你要是把意思解錯,你這路就走偏。義是義理,法是諸法,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這是法,一切法的義理你都能夠通達,這個事情可不是容易事。李老師以前告訴我,他說你發心要講經,講經第一個條件要通達世出世間法。這個諸法就是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,你都得通達,了了是透徹明瞭。誰能做到?李老師舉例,佛法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就三藏十二部經,你這一生能不能通達明瞭?世間法不要說別的,就說咱們中國第一部大叢書《四庫全書》,你有沒有能力把它念得通達明瞭?不可能。《四庫全書》出版的時候,我是很想、很羨慕,但價錢太貴,那個時候應該是在二十年前,要一百六十多萬。我哪裡有這個錢?可是有一天有個居士,他發心要送我一套,供養一套,這非常難得,他供養我這一筆錢,剛好就買了一部《四庫全書》。而且這一套是商務印書館最後的一套,我跟商務印書館結了這個緣,買來之後寄到達拉斯,那時候就放在達拉斯,我們自己道場的樓上。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就告訴我,「法師,假設一個人從一出生就會讀書,來讀這部《四庫全書》,讀一百年,這部書還沒念完。」你就可想那個分量之多,這就難!通達世間法,了了通達一切法的義理,談何容易?不通,不通就不能講經。這怎麼辦?
- Jul 13 Tue 2010 16:12
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
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五三卷) 2009/11/5 檔名:12-17-2053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 .
- Jul 13 Tue 2010 14:37
人與各種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關係
人與各種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關係
>>>我學佛,實在講非常幸運,遇到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讓我們正確認識佛法,它不是宗教,它不是迷信。我跟方先生學哲學,他肯定佛經是哲學,他統稱為佛經哲學,而《華嚴經》,他特別提出來佛經哲學概論。我接受,認真學習,學了五十八年,你現在要問我,佛經裡講的什麼?我把它分作五個科目。它講倫理,倫理講關係,講得非常多,講得非常好。人與人的關係,人與所有動物的關係,人與花草樹木的關係,人與山河大地的關係,人與各種不同維次空間生命的關係,這都屬於倫理。關係知道之後,我們如何相處,這是道德。再給我們講因果,因果從哪裡來的?我們的生命、我們這個宇宙,什麼時候開始的,因果也什麼時候開始。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「萬法皆空,因果不空」,真的一點都不假。再往上提升哲學、科學,這五個科目都講到究竟圓滿,真是難得。在這個世間,確實古人講的話沒錯,一點都不過分,稀有難逢。這麼好的學問,遇到之後你真的認識,識貨了你會全心全力投注來學這一樣東西。如果這一生你的緣非常殊勝,你碰到淨土,碰到淨土是保證你一生圓滿。你遇不到淨土的時候不敢保證,你跟佛法結了殊勝因緣,來生繼續再來,那不知道多少生多少世才能證果。但是遇到淨宗的話,你真的認識,真的是一門深入,肯定你這一生成功。你認識得愈清楚,你放下的就愈多,你真的放下,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當中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!《彌陀經》上告訴我們,要多久成就?若一日,若二日到若七日,那都是真的,不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