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花筒你看小小的都變化無窮
  >>>下面第六「無量」,這個就是七辯裡面「豐義味辯」,「名數事理,皆無量故」,這個是清涼大師寫的。現在我們學了這麼多年,可以說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相好,要是用現代話說,無論它講哲學、講科學、講所有的學術,樣樣都是無量無邊、無數無盡,為什麼?它稱性。我們學佛,稍稍契入經教就明白了,就不會懷疑,為什麼自性是無量的。你看我們在《還源觀》裡面,賢首國師給我們講三種周遍,他是舉一個例子,什麼例子一粒微塵,這一粒微塵是我們眼睛不能看見的,大概現在科學裡面講的基本粒子夸克。它能不能再分?如果還能再分,那還不是的。佛講的微塵是不能再分了,小到不能再小,再小就沒有了,就變成虛空,這樣的微塵,一粒,一粒它稱性,為什麼?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怎麼變現出來的現在我們也明白了,難得彌勒菩薩把這個祕密給我們揭穿,我們懂得了。這一粒微塵「周遍法界」,盡虛空遍法界,這周遍是什麼?能量,現在科學名詞叫能量、信息。這一粒微塵是物質,這麼小的物質,它的信息跟能量周遍法界。第二個「出生無盡」,這就是無量,所以它變化。所以我們想不通,以後我想到萬花筒,萬花筒你看小小的都變化無窮,你怎麼樣轉,你去看裡面的圖案,你轉一個星期,找不到有兩個相同的。所以我從這個比喻上有一點想像,一粒微塵把整個宇宙裡的變化那個信息統統包括在裡頭,一個都不漏。第三個「含容空有」,這不可思議,沒法子解釋,就是佛經上常講的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一粒微塵它能夠包虛空,它能夠周遍法界。這些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,從信息,真正不可思議!這是屬於無量,所以豐義味辯,你要能契入,法味無窮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答不出來
  >>>>下面我們看第二個,「無斷智,即無斷辯,謂相續連環,終無竭故」。這個辯才說他有這個能力把一樁事情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,無不自在,不會有斷層說不下去的這個問題,這叫無斷。這智慧從哪裡得的全是自性裡面的。所以人要見了性,智慧全現前;不見性,智慧確實有遇到困難的時候,特別是答覆別人問題,有人提出問題,真的自己沒有接觸過就被人問倒了,答不出來。所以我們在答問的時候是求佛菩薩加持,而且首先要謙虛,我不是聖賢,我沒有開悟,大家提出問題,盡我能力為大家解說,也可能我不能解決。從前老師在,我不能解決,我會去請教老師,或者是再到經典裡面去找答案。咱們總得話說在前面,不至於有尷尬的場面出現,總得預防。真正煩惱斷了,*智慧增長了,他自然有這個能力。所以這些全都是菩薩,尤其是法身菩薩,智慧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當然沒有中斷的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個功夫得力稱為觀行
  >>>從下往上來看,我們現在學佛了,天台大師稱我們現在這個階段叫「名字即佛」,名字即佛什麼意思有名無實。現在才開始學佛,依然是凡夫,不過凡夫天天向成佛這個方向、向成佛這個目標邁進,可是第一站還沒達到,還向著第一站前進。第一站是什麼第一站叫「觀行即佛」,我們一般講你修學功夫得力,是這個境界,功夫得力了。這個功夫得力稱為觀行,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,觀是什麼止觀,你看我們《還源觀》裡面講「五止、六觀」。觀,就是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看破,那你就曉得,觀行那個行是什麼行是放下,能看破肯定放下。他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!真看破了,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世出世間法真的明白、真的通達了,哪有不放下的道理!為什麼你想想,你要不要智慧要。要不要清淨要。我們現在心淨不下來,妄念太多。想不想得清淨心要。要不要得平等心要。要不要得隨緣自在?要,放下都得到了。你不放下,是業障把你障住了。這個東西就是把業障放下,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,從觀行就透了一點,那一點雖然很少,可是在我們世法裡面講,那非常管用。為什麼世法大家都沒透,你才透一點,你就出人頭地觀行即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就是功夫成片,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觀行即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無礙辯才他都具足
 >>>經文到這個地方。我們前面學到『無礙智』,第一句,「無礙智」就是四無礙智,也叫四無礙辯才。我們今天看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,反正字不長,我們就從頭念。「疏,分三」,就是剛才念的這段文分三個小段。「先」,先這是第一段,「口加」,因為這是正辨加相,佛陀加持菩薩,先說口加,「勸說以增辯」。第二段是「意加,冥被以益智」。第三是「身加,摩頂以增威」。這是先把三段交代了。我們看底下,「二是時下」,『是時諸佛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』,從這個地方開始,這是「意加」。「先加後釋」,後面再解釋,「前中與十種智」。「初總」,總就是無礙智。「謂四無礙解智,是說法所依故」,這是解釋第一句四無礙辯才,這裡頭有法、有義、有詞、有樂說,這個我們在前面學過了。從「無著智」一直到「無奪智」,這個九句都是屬於樂說無礙,這個科文裡面,「餘皆樂說無礙」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你所得到那個東西是假的
 
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五五卷)  2009/11/7     檔名:12-17-2055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特別是知識分子不願意接觸
 大方廣佛華嚴經  (第二0五四卷)  2009/11/6   檔名:12-17-2054★請上網看全文★ .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叫複小座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
 >>>
這個方法是幾千年來,佛門裡面培養法師唯一的一個方法。那個時候沒有佛學院,老和尚升座講經,學講經的人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,坐在前兩排,那是學講經的。老和尚講完之後,學生們複講,叫複小座,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。複講完全講老師的,不能加自己一點意思,也不能去找參考資料加進去,不可以,老師怎麼講,你就怎麼講,漏掉沒有關係,不可以加。我的能力大概能講到百分之九十還要多一點,有這個能力,班上像我這個能力還找不到第二個,理解力強,所以有這個能力,我學得很輕鬆、很愉快。老師教的兩個人,他們都還沒有學會,我在旁邊已經學會了,所以我無形當中就變成老師的助教,為什麼老師講經只講一遍,你要專心聽。如果你要是聽漏了,你想讓老師再講一遍,「老師,這一句我不清楚,要怎麼講法」老師:你過來。不是呵斥你一頓,老師常常手上拿著扇子,他就打你,打了之後怎麼樣還是不給你講。他說如果我打了你、罵了你,我還給你講,你還有僥倖的心理,不要緊,沒聽會頂多挨打,還是會講,打了也不講,這就沒有辦法。所以同學就來找我,我能記住,我給大家講。這個事情可能老師也知道,我有這個能力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千萬不能疏忽儒家的根《弟子規》
 >>>緣沒有了,但是重要的原則,我就在講經時候常常提醒,抓住這個原則,沒有不成就的。如果諸位有福報,能在一個寺院、能在一個山頭,最好是離開城市,清淨的環境,十年不下山。如果你才三、四十歲,真的在山上閉關十年,十年怎麼學首先把根紮穩。根是戒律,我常講的儒釋道的三個根,千萬不能疏忽,儒家的根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根《太上感應篇》,佛家的根《十善業道》,這三樣東西用一年的時間把它落實,這是屬於戒律。戒律不是念的,是叫你做的,你用一年的時間把這個做到;然後再選一部經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就是這一部經你好好的學它十年,就通了。十年這麼長的時間,在我想,這一般古人有例子,我們能看到的,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,專學一樣,你不分心,心就定了。你看,有戒、有定,得定之後,三、五年沒有不開悟的。悟,有大悟、有小悟,有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不敢講,大悟肯定可以做到。如果有大悟,這個迅辯就有了,你有戒定慧的功夫,時時刻刻跟佛菩薩感應道交。這裡頭最忌諱的是求名聞利養,那就壞了,有這個念頭就把你的功德破掉,不可以有名聞利養的念頭,這一定要懂。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自己不能成就,拿什麼幫助別人念念心裡只有一個目標、一個方向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上求下化
 
第三種叫「應辯,應時應機,無有差異」,這也是屬於樂說。人活在這個世間,每個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義、要活得有價值。價值跟意義絕不是自私的,如果為自己的名聞利養,沒有什麼價值,也沒有什麼意義。真正講活出價值、活出意義,那都是絕頂聰明智慧的人,而且幾乎全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者。諸位冷靜去觀察,古聖先賢,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孔子、孟子,學者!在佛法裡面諸佛菩薩,他們一生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,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這個有意思。而他們對宇宙萬有了解得透徹,知道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,不能分割。他們教學的對象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裡頭一切眾生,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師,比我低的是我的學生,上求下化,這是何等的快樂!夫子說了一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悅是喜悅。真正的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裡頭來的。學習聖賢你才會有喜悅。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頭來的,是從內心裡面流露出來,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。我們世間人講頭一個受用是身心健康,多快樂!在佛法裡面,佛菩薩常講「法喜充滿」,那個法喜就是孔子講的不亦悅乎。法喜充滿從哪裡來的?上求下化,上面跟老師學,下面認真去教,從這來的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永遠在歡喜。永遠歡喜,在世間法裡面能看到,可是大家沒有注意,實在講每個人都有,在什麼時候三歲之前。你看嬰兒,你看二、三歲的嬰兒,你看他滿臉笑容,無論跟誰,他沒有什麼親怨,沒有什麼這個喜歡不喜歡,他統統都喜歡,無論什麼人逗他,他都笑。彭鑫醫生講的,三歲以前,他說這是醫學界裡頭曾經做過這麼一個統計,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,他身體健康快樂。他說人長大的時候,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,中國人可能都沒有,每天都板著面孔。記住,老祖宗有一句話說,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,這養生之道裡頭一個條件。你如何能叫你心裡頭喜事不斷,有沒有辦法有,學聖賢教誨就行,你這個喜悅不會中斷的,永遠在歡喜,除這個之外,世間法沒有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
 >>>為什麼有這麼多法門這就是眾生的根機不相同,時節因緣不相同。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,這個世間地區不相同,大的地區,世界不相同,這個世界是什麼諸佛剎土,不相同;我們現在講,你生活在哪個星球,不一樣,這個關係就很大了。根性不相同,無論你生存在哪個星系,哪個星球裡頭,確實都有聰明的、有愚鈍的,根有利有鈍,煩惱有輕有重,這都是幾乎不能夠避免的,不會有一個地方程度很整齊的,沒有。連極樂世界也不例外,不過極樂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,不像我們這個地方差異很大。那是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是一個非常圓滿、非常理想的修學道場,這個地方很奇怪。你們看了許多經,佛在經上講,極樂世界上面沒有國家、沒有國王、沒有皇帝,沒有;也沒有政府,也沒有警察,警察沒有當然軍隊更沒有,那裡面是有些什麼那裡頭有佛、有菩薩。佛是老師,菩薩是學生,好像那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學校,這很特殊!那裡面的人個個都是上善之人。也就是說明,我們今天講的三個根,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他們都做到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找不到。我說這個話,我知道很多同學聽不懂,為什麼聽不懂你不了解事實真相。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,你要是懂得這句話的意思,我說這個話你就能聽懂。譬如我們中國人講一個「孝」,這是一個字,這一個字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,就是說孝一展開就是遍法界虛空界,世出世間一切法,一法不漏。所以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那個一,佛並沒有說是佛法,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裡面,不可思議!佛法裡面說個「十善」,十善一展開,這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,菩薩所修的十善,一展開的條目多少?八萬四千條,真的,一條一條寫出來的,十善展開,八萬四千條。實際上呢?實際上再擴展,遍法界虛空界,一法不漏,孝也在裡頭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入這個境界,你多歡喜!那才叫究竟,才叫做圓滿,究竟圓滿。這是學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,這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