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c0004「大成至聖先師」
佛教傳到中國,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,就是現在新疆這些地方,把法師請到中國來,皇帝請來的時候,皇帝以老師之禮對待他。中國跟印度的習俗不相同,佛到中國必須要隨順中國的風俗習慣,中國人尊師重道,絕對不可能讓老師去托缽,讓老師去住在野外,那人家不把這學生罵死了,那大不孝。所以帝王要給老師建宮殿,帝王住的是宮殿,供養老師也要宮殿。你看看摩騰、竺法蘭這兩位法師,學釋迦牟尼佛接受,接受供養。可是這宮殿是十方常住,寺院就是十方常住,這不是自己的,是國家的財產,到中國來是國家財產,國家供養的。所以寺,這要曉得,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,直接屬於皇帝的,用我們現在話說,屬於中央領導人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,稱寺。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寺,寺的主管稱卿,從前三公九卿,九個寺的主管是九卿。三公地位高,他是皇上的顧問,就現在來說,三公是皇上的顧問,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的主管。用寺,它不用部,寺是要永遠繼承下去的,不能改變的才稱為寺。像宰相下面一級單位辦事情,稱部,部可以增、可以減,可以改變,寺不能改變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d0016老實就是要放下名聞利養
佛教傳到中國,是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,就是現在新疆這些地方,把法師請到中國來,皇帝請來的時候,皇帝以老師之禮對待他。中國跟印度的習俗不相同,佛到中國必須要隨順中國的風俗習慣,中國人尊師重道,絕對不可能讓老師去托缽,讓老師去住在野外,那人家不把這學生罵死了,那大不孝。所以帝王要給老師建宮殿,帝王住的是宮殿,供養老師也要宮殿。你看看摩騰、竺法蘭這兩位法師,學釋迦牟尼佛接受,接受供養。可是這宮殿是十方常住,寺院就是十方常住,這不是自己的,是國家的財產,到中國來是國家財產,國家供養的。所以寺,這要曉得,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,直接屬於皇帝的,用我們現在話說,屬於中央領導人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,稱寺。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寺,寺的主管稱卿,從前三公九卿,九個寺的主管是九卿。三公地位高,他是皇上的顧問,就現在來說,三公是皇上的顧問,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的主管。用寺,它不用部,寺是要永遠繼承下去的,不能改變的才稱為寺。像宰相下面一級單位辦事情,稱部,部可以增、可以減,可以改變,寺不能改變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i0006 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
下面兩句,「觸境自在,合本性淨」,觸境是什麼?六根對六塵境界,眼對色,耳對音聲,鼻對香氣,舌對味,身接觸,意就是念頭對法塵,六根對六塵境界得自在。什麼叫自在?六根觸六塵境界,裡面要是生七情五欲就不自在,為什麼生七情五欲?起心動念了,起心動念就不自在。你有歡喜,你討厭,你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,欲是欲望,統統是煩惱,你還起這些東西,你哪來的自在?所以觸境自在,是觸境五欲六塵不生,這就跟你自性清淨心相應,所以合本性淨。《壇經》上講得很好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跟這個相應,這是真正的享受。這是誰的享受?法身菩薩的享受,諸佛如來的享受。方先生所講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要曉得,佛菩薩不是神、不是仙,他是人,這個一定要懂得。所以佛教,你真的明白了,它不是宗教,它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
再看末後這段,「入佛智海,湛然不遷」,這個佛是自性,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,跟十方諸佛的智慧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我們通常講性,講法性、講佛性,法性跟佛性有什麼差別?法性是宇宙的本體,佛性是本體裡面的一分,哪一分?智慧。佛講過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法性是如來智慧、德相全包了,那是法性。單單講智慧,佛性,就是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,不同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智慧是你自性有的,你的心愈清淨,透出來就愈多;你的心被染污,智慧就透不出來。自性智慧像陽光一樣,要是有雲彩遮住,它透不出來。雲彩有厚薄,它透的光明大小不一樣,雲彩愈厚,亮光就逐漸減弱;雲彩薄一點,它的光明就顯得大;沒有雲彩,就全部透出來,三層雲彩。現在我們坐飛機知道,飛到空中的時候確實雲是一層一層的,我們往往在同雲層飛行的時候,看底下有好幾層。三層的雲彩,這就好比佛所說的,妄想是一層,分別是一層,執著是一層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a0008「人逢喜事精神爽」
再看末後這段,「入佛智海,湛然不遷」,這個佛是自性,你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,跟十方諸佛的智慧是一樣的,沒有兩樣。我們通常講性,講法性、講佛性,法性跟佛性有什麼差別?法性是宇宙的本體,佛性是本體裡面的一分,哪一分?智慧。佛講過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法性是如來智慧、德相全包了,那是法性。單單講智慧,佛性,就是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當然可以作佛,不同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智慧是你自性有的,你的心愈清淨,透出來就愈多;你的心被染污,智慧就透不出來。自性智慧像陽光一樣,要是有雲彩遮住,它透不出來。雲彩有厚薄,它透的光明大小不一樣,雲彩愈厚,亮光就逐漸減弱;雲彩薄一點,它的光明就顯得大;沒有雲彩,就全部透出來,三層雲彩。現在我們坐飛機知道,飛到空中的時候確實雲是一層一層的,我們往往在同雲層飛行的時候,看底下有好幾層。三層的雲彩,這就好比佛所說的,妄想是一層,分別是一層,執著是一層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e0024 永遠保持無思無慮
前清彭際清居士,這在佛門裡面是個大德,也是才子,他不到二十歲;二十歲叫弱冠,成年了,行冠禮,戴帽子;他不到二十歲,是童子,考中進士,這個不容易。雖然考中進士,一生不做官。學佛,對佛法造詣非常之深,通宗通教,顯密圓融,是大德。他家環境好,他的父親是兵部尚書,乾隆皇帝時候,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,所以他是高幹子弟,一生學佛。他說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,這是他講的。他把《華嚴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彌陀經》說成一部,只是講得詳細、簡單。換句話說,《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細講,《阿彌陀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略說,非常有道理。所以他自己做了一部論,《華嚴念佛三昧論》,黃念祖居士有註解。這是告訴我們,在佛陀一生四十九年教學當中,這是他最重要的課程,我們在末法這個時期能夠遇到,真正是像開經偈上所說的,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我們遇到了。遇到可不能辜負自己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。寂然不動,念佛三昧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h0008 「謂三昧須彌,寂然不動」
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凡夫一天三餐還不夠
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b0009那個真的你能夠做到每天十分鐘
所以懂得這個原則,在生活當中要放,工作當中要放,待人接物當中要放,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,我們真正用功就在這兩方面。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,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,你看法相宗裡面講「轉識成智」,不執著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,不分別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。第六意裡頭識轉過來是清淨平等,妙觀察是什麼?妙觀察是覺悟,一點都不迷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「清淨平等覺」,那個覺就是妙觀察智。所以法相宗告訴我們,轉識成智要從因上轉,六、七因上轉,五、八果上轉,果上轉你就不要理它,因上轉過來,果自然就轉過來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我們中上根性的人真正想修行,就是盡可能減少分別執著,減少到一定的程度,智慧就開了。到什麼時候才真正轉過來?阿賴耶跟前五識統統轉過來,你的修行功夫才叫到家;還沒有轉過來,還沒到家。你必須要繼續努力,努力不在其他,努力統統在放下。所以說老實話,凡夫成佛,放下就是!在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。所以從前章嘉大師告訴我,佛法裡面修行,是「知難行易」,你為什麼放不下?你不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你放不下;了解事實真相,沒有一個放不下的。我們學佛學了這麼久,了解也不少,不透徹。真正透徹,都是從你功夫上看,你是不是真放下,從這裡看,看你的真功夫,你真正了解多少。然後才知道心妙、心高,高明,這個高跟妙都是形容詞,能生萬法。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of0029 世界還沒有真正走入末日


amtb20108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