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生夢死搞一輩子
由此可知,釋迦牟尼佛把榮華富貴、把王位都捨棄掉,孔子還想了半天,釋迦牟尼佛完全了解,這個東西不重要,假的,不是真的,告訴我們不如學也。所以十九歲他就出去學,到處參學,學了十二年,學的什麼?全是世間法,我們現在所說的,世間法分為五大類,佛家常講五科,五個科目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學、科學,大概就都包括了。這是世間人所羨慕的,連孔子也要學,孔子學了沒放下,所以那是世間聖人。釋迦牟尼高明,學了之後他放下,就像放下他的榮華富貴一樣,全放下。沒想到這一放下見性了,也就是像此地,達到初住菩薩的果位。這個示現非常重要,讓我們真正覺悟、真正明白了,什麼叫世間法,什麼叫出世間法,什麼叫佛法,這個定義我們才搞清楚。
- Nov 05 Thu 2009 17:16
醉生夢死搞一輩子
- Nov 05 Thu 2009 17:09
母親也是懷胎十個月
dod0019母親也是懷胎十個月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八四卷) 2007/12/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884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
- Nov 05 Thu 2009 17:05
他連起心動念都斷掉
dob0013他連起心動念都斷掉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八四卷) 2007/12/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884
- Oct 27 Tue 2009 11:23
心理醫療諮詢種病重真心懺悔化解 有效
心理醫療諮詢種病重真心懺悔化解 有效
- Oct 27 Tue 2009 11:20
現在人講主觀觀念很強見取見戒取見
dob0012現在人講主觀觀念很強見取見戒取見
- Oct 22 Thu 2009 14:47
他連起心動念都斷掉
doe0028 他連起心動念都斷掉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一八八四卷) 2007/12/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1884 ★請上網看全文★
- Oct 15 Thu 2009 14:09
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
doc0006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
下面說,「設行分別,任性智慧,隨事用為,亦無取捨故」,這在我們學佛同學日常生活當中都要記住。設行分別是講法身菩薩們,他們應十法界眾生之感,為眾生現身說法教誨,他要用分別,他不分別怎麼教法?所以他一定是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這是任性智慧。自性法爾起用,自然起作用,這個作用是任性的智慧,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起作用。由此可知,這個智慧不是求來的,是自性本定起作用。自性本定是根本智,如果沒有緣它也起不了作用,緣是什麼?緣是我們現前的清淨心,也就是說我們要有個虔誠的心,沒有雜念,更不能有惡念、惡意;有惡念、惡意都障礙,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不出來。這是我們要給它做增上緣,佛法裡頭常講佛法因緣生,就是這個道理。隨事用為,亦無取捨,隨事就是用智慧來辦事,事會辦得很圓滿。不但是辦完之後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正在辦的時候也沒有染著,取捨就是染著。我們怎麼解釋?不為自己,做事情裡面沒有夾雜私心、沒有夾雜名利,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智慧心,恆順眾生,隨事用為,這就對了。我們能夠學會,雖然沒有證得菩薩果位,你所學的學得很像菩薩。學得愈像你跟菩薩就接近了,不遠了,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,你就入菩薩境界。
- Oct 15 Thu 2009 14:05
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
「佛不度無緣之人」
再看下面文,「於此經中發心之者」,前面講三乘,現在回過頭來講《華嚴經》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發心的人不一樣,他是「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」,這前面講過了。這個發,發有生起的意思,從佛不動智生起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自性本具的,必須從不動智才能夠生得起來,你只要有動,菩提心就生不起來,不動,心到不動的時候它自然起來。我們要問,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來?我們從一般經教裡面所看到的,大概是到不分別,有一點像,為什麼?不執著了才是阿羅漢,阿羅漢還沒有菩提心,肯定再往上提升,提升到不分別。不分別了,有相似的菩提心,還不是真的。什麼時候是真的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圓教初住菩薩,就是初發心。所以初發心,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讚?為什麼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、神通、道力都跟諸佛相等?這樁事我們要清楚,理要搞清楚,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,信心才能生起。不要小看信心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生實相就發菩提心,那就是初住菩薩,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。
- Oct 15 Thu 2009 13:53
譬如世間人講母子連心
dod0018譬如世間人講母子連心
- Oct 15 Thu 2009 13:05
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
doi0009 持名念佛的最高指導原則
再看下面文,「於此經中發心之者」,前面講三乘,現在回過頭來講《華嚴經》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發心的人不一樣,他是「從佛不動智而發菩提心」,這前面講過了。這個發,發有生起的意思,從佛不動智生起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自性本具的,必須從不動智才能夠生得起來,你只要有動,菩提心就生不起來,不動,心到不動的時候它自然起來。我們要問,到什麼時候才能起來?我們從一般經教裡面所看到的,大概是到不分別,有一點像,為什麼?不執著了才是阿羅漢,阿羅漢還沒有菩提心,肯定再往上提升,提升到不分別。不分別了,有相似的菩提心,還不是真的。什麼時候是真的?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也就是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圓教初住菩薩,就是初發心。所以初發心,為什麼一切諸佛稱讚?為什麼你的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、神通、道力都跟諸佛相等?這樁事我們要清楚,理要搞清楚,我們才能夠斷疑生信,信心才能生起。不要小看信心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生實相就發菩提心,那就是初住菩薩,入了法身大士的行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