愈念愈歡喜愈學愈得受用
>>>所以我感激老師,我每堂課都把老師照片掛在講堂裡,念念不忘老師恩德,要不是老師指點、老師教我,我怎麼會知道!「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」,破迷開悟是因,離苦得樂是果。迷了就有苦,所以苦是從迷來的,樂是從悟來的。佛經幫助我們開悟,我念了,從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,念了五十八年,愈念愈歡喜,愈學愈得受用。方老師告訴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得到了,我怎麼不感恩!如何報答老師的恩?依教修行。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就四恩總報,就都報了,父母的恩、老師的恩、國家的恩、眾生的恩就全都報了;自己沒有成就,那你就沒有法子報恩。
目前分類:F文件-自性世界教育 (307)
- Jun 29 Tue 2010 15:29
愈念愈歡喜愈學愈得受用
- Jun 22 Tue 2010 12:03
又能發願幫助一些有緣人信解行
又能發願幫助一些有緣人信解行
>>>我在二十多年前,在美國,有一次,在它們的東海岸,從紐約到邁阿密,這沿岸的大城市巡迴講演,每一個地方是一個星期。我走到邁阿密,最南端最後一個城市,那一次是講「地藏經大意」。在邁阿密看到,我的聽眾裡面有一半多都是當地人,我們有個很好的翻譯。我就臨時想到,這些外國人給他講《地藏經》,不適合他們,他們不能接受,換個題目,換什麼?《認識佛教》。現在諸位看到的小本子,就是那時候講的,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,那時候還沒有錄像,從錄音帶錄下來寫成文字。他們寫成文字我修改過,流通很廣,非常契機!首先要認識佛法,佛是什麼?教是什麼?佛教是什麼?要講清楚、講明白,這是頭一堂課。曉得佛法不是迷信,佛法裡頭很好的道理,像方東美先生所說它有高深的哲學,我們通過將近六十年的學習,我們完全明白,佛法裡頭有高深的科學。今天科學跟哲學上所不能解決的問題,佛法裡頭統統都有。非常可惜,社會大眾認為它是宗教,認為它是迷信,不願意接觸,這種機會當面錯過,實在是非常可惜。
- Jun 22 Tue 2010 11:49
只要守秩序是定的他心不亂
只要守秩序是定的他心不亂
>>>佛法重視倫理、重視秩序,你看看入定一定是法慧做代表,他是班首,我們講他是班長,他來做代表,不能用別人,用別人秩序就亂了。「亂起則不調伏故」,調伏什麼?調伏你的煩惱習氣 【***只要守秩序,他心就是定的,人要不守秩序,他心是亂的,肯定的,關係在此地。現在人不太重視這個問題,古人對這個非常重視,日常生活當中小小禮節不能失。為什麼?你的家不亂,社會秩序不亂,所謂是禮義之邦,和諧社會,人人都守秩序,人人都守禮,禮就是秩序的標準 ***】下面「顯十住法,慧能說故」,沒有智慧不能說。清涼大師在《鈔》裡面,《鈔》也是他做的,鈔是什麼?鈔是註解疏的,就是註解的註解。《鈔》裡頭有這麼一句話,「約表法,任性能知,觀解善巧,無分別,無所得,為方便」。顯示十住法門,法慧菩薩能說,為什麼?他已經證得十住,讓證得十住的人來做報告,我們今天講去做心得報告,給這些諸菩薩們做為修學的所依,修學的依靠。這是講入定的人。
- Jun 22 Tue 2010 11:47
一定要補習儒釋道的三個根
一定要補習儒釋道的三個根
>>>我們在兒童的時代很不幸,不幸當中也算幸運,我們生長在農村,農村在那個時代,民國二十年前,還有很濃厚的傳統的思想。我們在小時候還念過私塾,私塾裡面教的就是基礎教育,教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我大概八歲之後,國家教育就改制,私塾就沒有了,變成短期學校,課本裡面小狗叫、小貓跳,教這個東西,這就麻煩大了。我們還沾到一點邊緣,根的邊緣,我弟弟就沒有,我弟弟小我六歲,他就完全沒有了,什麼都不懂。所以,我們傳統的基礎教育、紮根教育,至少丟掉四代。現在人不知道,他父母也不知道,他祖父母也不知道,可能到他曾祖父母,大概一百歲以上的人他知道。我們是幸虧生長在農村,要是生長在城市,那也就不知道了,城市變化得快,所以沾這麼一點邊。我們就明白了,這就是什麼?躐等,幼稚園教育沒教得好,你就上了小學,就這種情形。所以學一輩子都學不好,沒有根!
- Jun 15 Tue 2010 15:46
以前兒女不知道孝順父母
以前兒女不知道孝順父母
>>>中國大陸最近辦了幾次傳統文化的學習,企業家的論壇,這個光碟我們得到幾份,青島有兩份、唐山有一份、保定有一份。我看了之後非常驚訝,我說這是中國護國息災大法會。真的,他們覺悟了,他們醒過來了,他們又把老人找回來了。以前兒女不知道孝順父母,跟父母不住在一起,分開住,一年難得去看個一、二次。現在怎麼樣?把老人找回來一起住,一家和睦,歡喜快樂,感到這是人生的幸福。能把老人找回來,不容易!這在全世界還沒有,中國帶頭,帶給社會安定,帶給世界和平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上個世紀中,英國湯恩比就曾經說過,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社會問題,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。現在中國大陸漸漸覺悟,這是好事情!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大事。
- Jun 15 Tue 2010 15:26
吝財的人自己有財富不肯布施
吝財的人自己有財富不肯布施
>>>普賢菩薩十願的第二條教我們「稱讚如來」,這個如來是性德。什麼是性德?仁義禮智信是性德,孝悌忠信是性德,禮義廉恥是性德,仁愛和平是性德。菩薩教導我們,凡是合於性德的讚歎,不合於性德的不讚歎就是了。你看他對於讚歎跟禮敬不一樣,禮敬是一點分別都沒有,讚歎有分別。你說的話是好話,做的事是好事,讚歎你;你說話、做事是違背德行的,不讚歎,不說,不把它放在心上,也不把它放在口上。我們中國古人常教人叫隱惡揚善,別人的不是不提,別人的好事我們來宣揚讚歎,讓整個社會形成一個風氣,大家喜歡善,不喜歡惡,用意深!不在自己,不在自己一家,在整個社會、整個國家、整個世界,我們自己對於家庭、社會、族群、世界,念念要有責任感,我不能不負責任,不能把社會引導負面,那我們就有罪。念念當中我們起心動念都想到,我這個念頭、這句話、這個行為,對整個世界安全有沒有負面作用?如果有負面作用那就不可以做,這個念頭不能起,這話不能說,這個事也不能幹,這就對了。
- Jun 11 Fri 2010 09:10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我們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三九卷) 2009/2/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12-17-2039
- Jun 11 Fri 2010 08:54
道義擺在第一世界恢復安定和平
道義擺在第一世界恢復安定和平
>>>現在這個社會動亂,全世界的社會動亂,原因我們瞭如指掌,看得太清楚了,為什麼?它顛倒了。古時候重義輕利,對於利害看得很輕,不放在心上,道義看得很重;現在顛倒,現在把名利擺在第一,道德沒有了。不講道德,天下怎麼能不亂,哪有不亂的道理!利,人之必爭,現在世界能有和平嗎?許多從事於國際和平工作的人沒有信心,許多國家領導人,我見過很多,也沒有信心,沒有遇到一個有信心的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原因是什麼?沒想到,原因就是本末倒置。我們佛門裡面,你看講六和敬,把利擺在最後,把什麼擺在最前面?見和同解擺在第一,那是什麼?那是道、是學問。把戒和同修擺在第二,那是什麼?那是戒律、是守禮、是守法,人人都守禮守法,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?戒和同修,用中國的字來說,它是義,義就是循理,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、合理、合法就叫做義。你看六和敬前面是道義,後面再說身同住、口無諍(沒有爭論)、意同悅(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),最後一個利同均,把利放在最後,哪有利放在前面的!現在什麼事都把利擺在前面,利擺在前面,人的思想就壞了,起心動念損人利己。現在還有嚴重的,損害國家,利益自己,這還得了,天下大亂了。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像從前一樣的安定和平,還是要把利擺在最後,要把道義擺在第一,世界就可以恢復安定和平,除這個之外,沒有第二個辦法。在西方宗教教育裡面,所有宗教經典裡面也是把仁義擺在第一。對於名利,許多宗教經典裡面都是這麼個說法,「得到一點就應該知道滿足了」,你看看這個話說得多好;換句話說,都是教人知足常樂,應當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、追求學問。
- Jun 08 Tue 2010 09:39
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
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
>>>要怎樣讓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,天天上升,不至於墮落?這後頭有一句話,「離諸分別」,這句話太重要。你看他沒有講離諸執著,他講離諸分別。如果是離諸執著,你到西方世界生方便有餘土;如果離諸分別,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實報莊嚴土,你往生的時候就成就。你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,他要十二大劫,你這十二大劫已經完成了。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再分別,這個人念佛往生一生就是實報土。換句話說,在《華嚴經》上他已經超越十個階級,就是十信位,從初信到十信他超過,他生到那邊去就是初住菩薩。這還得了嗎?這種在我們這個世間做得到、做不到?真做得到,不是做不到,你肯放下就做到。本來離分別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四聖法界,可是到極樂世界他就超越十法界。這什麼原因?阿彌陀佛來接引的時候,先用佛光照你,佛光這一照,把你的功夫就提升一倍,這是什麼?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。他加持是相對的,你有一分功德加給你一分,兩分功德加給你兩分,三分功德加持三分。阿彌陀佛並沒有分別執著,這是什麼?這種加持是相對的,跟你的功行是相等。所以你有離諸分別的功行,佛力一加持,你那個無始無明起心動念馬上就沒有,就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境界。所以不能不認真去努力,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,十方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,唯獨極樂世界有。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,十方三世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,沒有一尊佛不讚歎極樂世界,原因就在此地。
- Jun 04 Fri 2010 12:10
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
不是要記憶你記是別人的東西
>>>捨離想受這是修定,想是第六意識,受是第七識,捨離就是把這兩個放下,放下分別,想是分別,受是執著。你看看,放下受、放下執著這是阿羅漢,放下分別是菩薩。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,你細心去觀察,是不是這個樣子的?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,他做得很逼真,一生持戒,在物質生活上,三衣一缽。那個時候教學沒有經書,沒有書本,只是佛說,大家聽。佛法裡面有經書,是釋迦牟尼佛過世之後,學生們把世尊在世所教的,怕失傳,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,這才稱之為經典,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經書。要不要記憶?不需要,佛要的是你開悟,不是要記憶。你記是別人的東西,釋迦牟尼佛講的,我們把它記住,也能講得跟他一樣,是釋迦牟尼佛的,不是自己的,這不是佛的意思。佛教你悟,你要是悟入,你跟他同樣的境界,你說出來跟他一樣的,但是是從你自性裡流露出來的,不是他的,這才是佛的好學生。所以是要你開悟,不是要你記得多。記得多說實在話,這種學問在中國古聖先賢也不贊成,孔子在《論語》裡面就講過,「記問之學,不足以為人師」。可是智者大師把這個級別降了一等,他老人家說得很好,記問之學可以為人師。你記得沒有錯,是古聖先賢說的,你能夠教人,但是不是你自己的,你自己沒有悟入這個境界,國之師也,你是個好老師。如果你要是悟入,就不是國師,國之寶也,國寶級的。智者大師這個標準也很好,也很難得!
- Jun 04 Fri 2010 12:03
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幾千年
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幾千年
>>>現在連外國人也逐漸了解這些事實真相,美國在二戰那個時代,也就是六十多年前有個預言家凱西,這很有名,很多人都知道他,他曾經說過「全世界的人,每個人一生的遭遇,決定沒有一樁是沒有前因而發生的,突發的這不可能,統統都有前因後果。」這是肯定業因果報絲毫不爽。明白這個道理之後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希望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,把這一生的功課做好,不再留級,當然更不會降級,往上提升。那就得把這些關係處理好,怨恨要化解,欠債要還清,我們就沒有障礙,就會自然往上提升。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認真去學習布施,布施是好事,一生都要奉行,對自己決定有利益,不但對將來有利益、對來生有利益,現前就有大利益。但是一般人他不敢做,想做不願意做,世間人所謂的是「善財難捨」,賺錢很不容易,賺到之後為什麼要送給別人?他不曉得,布施是因,你命裡得財富,那是果報。這一生當中發大財的,擁有億萬財富的,那是什麼?過去生中財布施多,他在這一生當中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他都賺錢。命裡如果沒有的,用什麼方法你都不會賺錢,你跟那個人做同樣的生意,他賺錢,你蝕本。不可以說我的運氣不好,不如人,不是的,你命中沒有那麼多的財富,這是有前因後果。聰明智慧、健康長壽,沒有一樣是沒有因果的,所以認真去修因。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你只要認真修這三種布施,你就得三種果報。儒釋道三教在中國幾千年,中國人世世代代接受三教的教誨,所以這個地區的居民幾千年來長治久安,確確實實生活在幸福美滿當中。只要遵守聖賢的教誨,縱然過去世造作的不善,也有能力改造命運,所謂斷惡修善。近代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介紹的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好例子,《感應篇彙編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這三樣東西是老法師一生遇到人就推薦、就介紹。確實度了很多人,幫助許多人回頭是岸,幫助許多人改造命運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早年初學佛的時候接受老和尚的推薦,在這三種書裡面受很大的利益。 http://mbme.tw http://多元文化企業管理教育網站 .tw http://amtb2006.myweb.hinet.net供養大眾免費結緣http://www.mbme.url.tw歡迎您的加入
- Jun 01 Tue 2010 15:58
傳宗接代家的精神是倫理道德
傳宗接代家的精神是倫理道德
>>>在中國古代確實維繫國家社會安定最重要的是家,古代中國人的家是大家庭,我們常常聽到五代同堂,不分家的。五代同堂一般至少有二、三百人,如果人丁興旺的總有六、七百人,這麼大的一個家,這是社會團體,現在家沒有了。從前家真的有天倫之樂,它有規矩,沒有規矩家就亂掉了,所以它有家道、有家規,《弟子規》就是家規,是共同家規的一部分,另外還有不同的,每一家他經營的事業不一樣,所以他還有另外他們的規矩,這是共同的,這一百一十三條是共同的;有家學,私塾就是自己家裡面的子弟學校;有家業,這個家族經營的事業。從小孩一出生就接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,在家裡面是好子弟,在社會上是好公民,他的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社會上沒有壞人,所以這個國家長治久安,太平盛世,怎麼出來的?家,家的功能太大了。從前在一切行業裡面,做官是最舒服的,沒有事情做,沒有案件,人人都是好人,沒有犯法的,一年當中有幾個案件就很多了,哪像現在!特別是治安機關裡面,案件辦不完的,在從前沒有,就是教育辦得好,所以家對於社會安定貢獻太大了。現在家沒有了,所以我這些年來常常想,中國家的精神跟功能太好了,我們非常羨慕。家的功能是養老、育幼、傳宗接代,家的精神是倫理道德,這樣好的精神跟功能一定要繼承下去,對這個社會才有真的貢獻。
- May 26 Wed 2010 14:33
爬樓梯一階一階慢慢爬上去
爬樓梯一階一階慢慢爬上去
>>>你看六祖給我們的示現,不認識字,無論遇到什麼人,他學的是什麼經教,你念給他聽,他講給你聽,要不要學?不要。這是說他給我們示現的不學,放下就是!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,他學了十二年,學十二年放下,功貴放下;如果十二年所修學的不放下,就變成所知障。貪瞋痴慢、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障,除煩惱障之外還有個所知障,你學的那些東西不肯放下,這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,你學的佛法也是所知障。所以佛說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這個話說得好。學再多的佛法,能不能學?可以學,沒關係,事事無礙,就是要放下。放下什麼?不是放下不學,放下分別執著,我們現在不談妄想,放下分別執著。我們的目標定在什麼?定在正等正覺,不是無上,定在正等正覺就超過阿羅漢,我們希望能達到這目標,那距離佛就不遠!一下講無上正等正覺,真的我們做不到。
- May 26 Wed 2010 14:25
參學是歷事鍊心是徹底覺悟了
參學是歷事鍊心是徹底覺悟了
>>>下面清涼大師舉個證明,這個證明很好,「善財童子於妙峰山頂見德雲者,亦表斯位,彌顯有由」,這句話說得好。《華嚴經》末後一品「入法界品」,五十三參第一參就是參訪德雲比丘,在《四十華嚴》稱為吉祥雲比丘,吉祥雲就是德雲,這兩個翻譯翻的不同,是一個人,吉祥雲比丘。在須彌山頂見到他,這是代表初住菩薩,善財童子去參訪初住菩薩,他自己就到初住,他要不到初住,見不到初住菩薩。所以講參學,參學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什麼時候才有這個資格參學?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之後,這才開始五十三參。沒有見性的時候,怎麼辦?跟著老師,不能離開老師,就好像學校念書,你沒有畢業,你不能離開學校。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,他在文殊會下,他所示現的是漸修,不是頓修,不是像惠能大師一樣,這都做樣子給我們看的,慢慢放。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妄想,妄想就是起心動念,統統放下,畢業了,就大徹大悟。
- May 26 Wed 2010 14:22
首先放下你的自尊心學謙卑
首先放下你的自尊心學謙卑
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因為第一天我就問他這個問題,我說我現在知道佛法好,有沒有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契入?他告訴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就契入了,這是講真話,沒有絲毫隱瞞。我問他老人家:從哪裡下手?布施,這是最初方便。我們聽他的話,了解的意思很淺,不像現在有深度,那是剛剛入佛門,了解得很淺。好,學布施,布施是放下,先放下身外之物,外財,然後能再進一步用內財布施,內財就是做義工,在道場做義工。我在懺雲法師茅蓬做義工,在台中蓮社、慈光圖書館做義工,這是內財布施,這叫最初方便。以後慢慢懂得了,放下那些外面是小事,但是想想看也不是小事,為什麼?那外面都是障礙,障礙統統放下之後,真正的正意,這是如來真實義,是教我們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,這是如來真實義。但是如果你身外跟內財都放不下,執著分別你就別想,所以真的還是最初方便。老師給我們引導讓我們上第一個階梯,上第一個階梯,慢慢會發現有第二個階梯,還有第三個階梯;可是這第一個階梯,沒有人指導你,你不知道。
- May 19 Wed 2010 12:03
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
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
>>>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他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幅度的改變,因為中國人沒有乞食這種的尊重,沒有這個習慣。中國人乞食是討飯的,是乞丐,這在中國社會裡面是最低層的一種人,是既貧又賤。貧是沒有財富,討飯;賤是沒有地位,在社會上沒有地位。佛跟佛弟子是這麼尊貴的人,怎麼可以能叫他去托缽?這個不可以。所以到中國來之後,法師是帝王禮請來的,帝王的老師,帝王老師要是托缽的話,在中國社會上是不許可的。所以到中國來,要接受宮殿的居住環境,衣食皇家供養。佛確實他是隨緣,他不執著,講究的是隨緣。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。所以他能夠隨順各個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,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,他的教誨能發揚光大,所以它不是宗教。宗教裡面有很多規矩是不能變更的,佛沒有,佛的東西是活的,活活潑潑,就是戒律也是活的,解釋不一樣。所以你細心去觀察、去體會,它是教育,它是教學,它不是宗教。所以我們稱佛為老師,本師是根本的老師,一直到現在還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,我們自稱為弟子,我們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。這在宗教裡頭沒有,所以這些都要知道。
- May 19 Wed 2010 11:58
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
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
>>>我們再看下面第四,「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」,這是佛菩薩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。教化眾生,絕大多數的眾生耳根比眼根的能力殊勝,也就是看不大容易看得清楚,聽容易聽清楚,我們這個世界就屬於這種人。所以楞嚴會上,佛叫文殊菩薩為我們世界眾生選擇法門,二十五個菩薩提出他們修行的報告,文殊菩薩選擇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。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,也是耳根能力最強,跟觀世音菩薩的法門相應,所以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」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統統是用言語講經教學,那個時候並沒有記載。每天講,答覆同學們的提問,提問的很多有不少都有記載,特別是在小乘經裡面。我們看到小乘經很短,有的時候一、二百個字,為什麼?解答一個問題。看到佛的智慧,佛用什麼教化眾生?用音聲、用言語,所以能以妙音。這個音怎麼妙法?不用思考、不用分別,隨問就隨答,這個妙!我們碰到問題,問題要研究,要好好想一想,那就不妙;佛菩薩,你問他,他不要想的。
- May 19 Wed 2010 11:56
看破之後你的心是永遠清淨的
看破之後你的心是永遠清淨的
>>>「皆如金剛,不可破壞」,為什麼?你沒有辦法得到它。我們講控制、講佔有,不可能!你想控制它不可能,你想佔有它更不可能,這是事實真相。所以,我們起心動念想佔有、想控制全是假的,全叫造業。你造業,你才感得六道裡面的果報,感得三途果報,你說冤不冤枉?你造的業實在講也不可得,為什麼?它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不可能的事情。將來業報現前的時候,無論是六道三途,實際情況還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依舊不可得。你天天憂慮,感覺那些苦受,不是冤枉嗎?天人天天在這裡享樂,天天歌舞昇平也是冤枉,兩個不同境界都是不可得!這個世界是什麼?世界是清淨寂滅相。這樣你才能真正把一切諸法的真相看破,看破之後你的心是永遠清淨的,你才能真正放下起心動念、放下分別執著,這個時候性德現前。性德是什麼?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相好,統統現前。這個東西是什麼?這個東西是整個宇宙,然後你自己就曉得,整個宇宙是自己。我們中國古大德,老子就講過「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」,他能說出這個話來,這個跟《華嚴經》講的相應。所以道家它也不是消極,它講到終極之處,「無為而無所不為」,你看這個話的意思,跟大乘教裡面講「無作而無所不作」,是不是一個意思?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,是大乘圓教。
- May 19 Wed 2010 11:55
科學家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無中生有
科學家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無中生有
>>>初學的人還是難懂,可是我們學過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,你就懂了。佛很善巧,提了一個問題問彌勒菩薩,一念,凡夫這一念動個念頭,這一念裡頭有幾念、有幾相、有幾個識?這個話,佛要是問我們,我們答不出來,甚至我們不懂佛的意思。彌勒菩薩清楚,彌勒菩薩回答「舉手彈指之頃」,這一彈指有「三十二億百千念」。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,百千是十萬,以這個為基數,三十二億乘十萬,三百二十兆的念頭,三百二十兆。佛問,我們凡夫動一個念頭,這個念頭有多少微細的念頭?彌勒菩薩說:三百二十兆個念頭,細念,是我們一彈指那個念頭。「念念成形」,形就是物質,念念生起物質現象。現在科學家發現,物質不是真的,無中生有,跟這裡講的不是一樣嗎?無中生有。存在的時間太短,一彈指的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麼短的時間,這不算秒。如果算秒,現在講算秒為單位,我們一秒鐘可以彈四次,四乘三百二十兆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它存在的時間,就是物質現象存在的時間。這個概念,如果大家還不容易體會,我們就想電影,我想現在人都看過電影,不是電視,電影。你看電影放映機裡面,它的膠片一格一格的,一格是一個畫面,就是我們講的幻燈片。放映機的鏡頭打開,這張底片照在銀幕上,一張幻燈片,再關起來這一張拉上去,再打開鏡頭第二張幻燈片。第一張不是第二張,第二張不是第三張,張張是獨立的。
- May 19 Wed 2010 11:42
聯合國也都發出信息災難很多
聯合國也都發出信息災難很多
>>>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,苦,譬如現在金融風暴,大家在經濟上感受到苦難來了,苦從哪來的?也有同學告訴我,世界上有幾個所謂鉅富,擁有億萬財富的人,這個金融風暴來了,他受不了,自殺了,聽說有好多個自殺。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,他為什麼要自殺?原因在哪裡?科學家告訴我們,甚至於聯合國也都發出信息,世界上這些災難聽說還很多,金融危機接著聽說有糧食危機、有能源危機,地球溫度不斷的上升會造成許多的危機。南北極跟一些高山上的積雪,估計十年到三十年之內統統溶化掉,高山積雪是許多大的河流的源頭,這些河水估計養活二十億人,如果這個水源斷絕,這些河都枯乾,這二十億人怎麼生活?佔世界上人口三分之一。這個問題經過聯合國跟科學家提出報告,都是有數據證明,如果得不到環境的改善,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