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?教學
>>>底下大師告訴我們,「而三賢互有增微」,這個講得好。實在三賢有增微,我們何嘗沒有?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,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,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,他不就是有不同?三賢,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。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?也就是有增有減,不相同。有人大悲心多一點,深心少一點。深心我講了三個,我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,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我講這三個。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,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、有不同。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,所以性相近、習相遠,習性不相同,這不能不知道的。已經有的,幫助他提升,缺少這一分的,要慢慢把他提起來。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。實在講,五欲六塵並不重要,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15
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?教學
- Aug 01 Sun 2010 09:14
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
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
>>>今天聖賢君子少,原因是什麼?原因是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。古時候善人、君子那麼多,它有道理。一般在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,這個教育非常嚴格,小孩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教學?母親懷孕的時候,她就學太任。所以先生稱自己妻子為太太,太太名詞從哪裡來?從「三太」來的。周文王的祖母太姜,他媽媽太任,他自己的夫人太姒,都有個太字。太任懷文王的時候,《史記》裡頭有記載,眼睛不看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傲言,就是傲慢的言語不出,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。為什麼?影響胎兒。實行胎教。小孩出生之後誰教他?媽媽,媽媽不離開小孩。尤其是三年,到三歲,不離開母親的懷抱,不離開母親的視線。所以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規矩。規矩是什麼?就是《弟子規》。所以《弟子規》這是教小朋友,是母親做給嬰兒看的。你看他從出生,他眼睛睜開就會看,他耳朵在聽,他就在學習。他到三歲學了一千天,這一千天根深蒂固,是這麼個道理。這才是真的叫紮根教育。這一千天的根紮好了,一生都不會動搖。就是說,你不要看他三歲,他很懂事,他有能力辨別是非、邪正、善惡,他有能力辨別,為什麼?他媽媽給他做出這個標準來了。中國古諺語有所謂「三歲看八十」,三歲一千天紮的根到八十歲不會變。現在誰紮根?現在電視紮根,網路在紮根,電視裡頭演些什麼東西他全學會了。現在聽說這社會上一個新名詞,十五六歲的時候叫「叛逆」,這個名詞在古書查不到,中國古籍、典籍裡頭沒這個名詞,哪有這種道理!所謂孝子賢孫,這不能不曉得。中國最近這一個世紀,清朝亡國之後,我們對於古聖先賢教誨愈來愈疏遠了,抗日戰爭之後就沒有了,再也看不到了。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災難,人日子過得這麼苦,其來有自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13
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這就對了
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這就對了
>>>>諸位同學在此地必須要知道,我,淨空法師是個凡夫,不是聖人,不是佛菩薩。有沒有過失?有,天天還在懺悔,改過自新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看到一個人有好處,我就讚歎他,這個人的好處是不是真的能永恆保持,那我不敢說。他一樁好處我就讚歎他一樁,他有缺點我不批評他、我不說他。父母這樣教我的,老師這樣教我的,佛菩薩經典也是這樣教我的。當然,我也不敢輕易讚歎人,但是我讚歎的那個人,諸位要能用孔老夫子這個教誨去理解就好。夫子說,他說開始,我對一個人,「聽其言而信其行」,夫子的心多厚道,你說什麼我都相信;以後看多了,有很多人言行不符,說的是一樁事情,做的又是一樣,他所做的跟他說的相違背,所以夫子晚年態度改變了,他說現在我對於人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這就對了。我讚歎的那個人,諸位同學要記住,你要細心去觀察他跟我講的一樣不一樣。我跟他們沒相處過,只是聽說,我聽了相信他,他做的跟我想像的不一樣,那我就無可奈何。所以孔子教我們這樣,這個方法是正確的。尤其夫子讓我們考量兩樁事情,很多人批評這個人是惡人,那你要細心觀察是真的還是假的,不要冤枉了人;很多人讚歎這個人是好人,你要細心觀察他,他是真好還是假好,不要被他蒙蔽了。這種教訓多好,我們要永遠的記住。看人、接觸人,常常在一起細心觀察他,夫子給我們一個標準,「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」。人與人相處,知人太不容易,知人是聖人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12
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
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五八卷) 2009/11/10 檔名:12-17-2058
- Aug 01 Sun 2010 09:11
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
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
>>>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聽佛的開示,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。而佛菩薩教學的終極目標,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、懂得了,有這個事情就可以了,不是的,這不是佛菩薩教學的意思。佛菩薩教我們的意思是要我們自己親證,證得,證得才是自己的,才有受用。證得當然不容易,我們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了,佛教我們回頭,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,不能不走。走一步就接近一步,走兩步就接近兩步,愈接近你當然有感受,這個感受是什麼?煩惱輕了,你走這條路愈走煩惱愈輕,智慧長了,愈走智慧愈增長,這裡頭有法喜充滿。怎麼個走法?古大德教我們真幹!真幹就是修行。修行這兩個字要搞清楚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我們的行為錯了,迷就是錯了,邪就是錯了,染污就是錯了,把這個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就對了。把迷修正過來,覺悟了,把邪修正過來就正了,邪知邪見修正過來是正知正見,染污修正過來是清淨,這叫修行。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,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,念多少聲佛號,我磕多少大頭。有沒用處?如果你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那些毛病都沒有修正過來,沒用!從前李老師常常警告我們,這種修行方法,臨終的時候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不管用。所以要真幹。染淨、邪正、善惡有沒有標準?有。佛所說的一切經就是標準,總的來說,一切經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樁事情。現在佛門編輯的《大藏經》怎麼分類?就分成這三類,叫三藏,經藏、律藏、論藏。經藏是講定,以定為主,律藏是以戒為主,論藏是以慧為主,不外乎這三樣東西。這三樣東西就是戒定慧三學,就是佛法僧三寶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。我們起心動念,那個標準是經論;我們的言語、我們的造作,那個標準是戒律。用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,用經論修正我們的起心動念。我們的思想見解與經論相應的是正知正見,與經論相違背的是邪知邪見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10
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
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
>>>在受用上來講,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,你所念的真如就是本智、本覺智。實在也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善,本性本善。《三字經》上前面這一句話開宗明義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;這句話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,佛講的「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」,這就是人之初,性本善。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?「性相近,習相遠」。從本性說,大家是一樣的,都是本善、都是本覺、都是本智,這個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,智慧不是從外來的。只要心清淨,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,智慧開了。是從定開的慧,不是學來的,學那是知識,為什麼?它跟阿賴耶相應,自性本具的智慧與阿賴耶不相應,這要懂得。所以你用阿賴耶去求智慧,怎麼會求得到?全叫知識。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智慧就現前。他教你放下這個,你可不能用這個,用妄想分別執著,哪來智慧?
- Aug 01 Sun 2010 09:09
永恆不變是性德 說了五個字
永恆不變是性德 說了五個字
>>>學佛的人,十善業是十個綱領,綱領下面要列出細目,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便於學習,那是什麼?在中國,古人用儒、用道來輔助,所以佛法在隋唐中葉以後就不再有小乘,用儒跟道代替了。儒家的《弟子規》,道家的《太上感應篇》、《文昌帝君陰騭文》,這是十善業道的細目。分量也不多,為什麼?太多了,初學的人不能接受。特別是現代人,愈簡單愈好。所以《弟子規》上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,《感應篇》也不很長。如果我們能夠依教奉行,十善業就落實,學佛的基礎就具足。然後不斷向上提升,自然有成就,你會愈學愈歡喜,愈學愈認真。一生當中能夠契入境界的,我們從歷代古德,像《高僧傳》、《居士傳》、《善女人傳》裡面所記載的,多!過去李老師給我們說,記載是有人知道,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,還有許多寫書的人他不知道,沒接觸到,遺漏了。實在說,遺漏的多,記載的少。過去的人能成就,現在的人怎麼會不能成就?哪有這種道理!只要我們好好的學習,個個都有成就。因為我們自性裡頭本覺本智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07
我也不看 醫生 也不吃藥
我也不看 醫生 也不吃藥
>>>我們要不是學佛,可以說我早就不在這人世了。我從小就相信命運,我也沒有求長壽,很多人告訴我,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,我相信。我現在看到我的家譜,我的祖父四十五歲走的,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走的,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走的,前面這幾代好像壽命都不長,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。我也沒有求長壽,我只是遇到佛法,希望能往生淨土。四十五歲那年確實生了一場病,我自己心裡有數,壽命到了要走了,所以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,為什麼?我懂得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,壽命到了他沒法子,所以我求生淨土。沒想到過一個多月病就好了,也沒有想到能活這麼大年歲,沒想到。我在七十九歲的那一年,到北京去訪問,生了一場病,四天,這裡頭有一天我有一次瀕死的經驗。我了解,自己親身體驗到,很難得。那是一個夢,但是也不像夢,為什麼?它太清楚了,平常作夢是模糊,沒那麼清楚,境界太清楚了。見到釋迦牟尼佛,見到阿彌陀佛,見到毘盧遮那佛,見到觀世音菩薩,我真的很想跟他們去!可是那個時候我說了一句話,如果佛菩薩要我再留在這個世間幫助苦難眾生,我說也可以。這就清醒過來了,這個境界馬上就沒有了。可是我的病就好了,燒就退了,就沒有了,人的精神非常好。第二天我就回到香港,我記得在香港休養兩個星期就恢復講經。所以活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自己了,與自己毫不相干。活在這個世間全心全力為兩樁事情,第一,正法久住;第二個,幫助苦難眾生。我懂得。
- Jul 30 Fri 2010 18:10
中國人已經落實多元文化歷史
中國人已經落實多元文化歷史
>>>>底下一句說,「又能現一妙色身,普使眾生隨類見」,妙音、妙色。底下說,「一身中一切身」,一身是什麼?我們知道佛有三身,佛有三身,我們就都有三身,佛有十身,我們也都有十身。我們跟佛比,絕對沒有少他一樣,他有什麼我們統統具足。雖具足,我們現在有障礙,顯現不出來,不是沒有,我們把障礙去掉就顯示出來。經上常講「十方三世佛,共同一法身」,一是法身,多是一切身,一切身是應化身。應化身是怎麼現的?眾生有感,自然就現前,現依現正,依正統統現,一切身,遍法界應化身,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。
- Jul 30 Fri 2010 18:07
每年做一次仁王護國息災法會
每年做一次仁王護國息災法會
>>>上面講了這麼多段,現在大師告訴我們,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的法界。一塵一毛,這個毛是汗毛端,一塵一毛裡面都有法界全體。全體,通常我們用六個字來說明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。性就是法性,《還源觀》裡面所講的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宇宙之間所有的現象都是從這個體裡頭變現出來的。這個體它不是物質,它也不是精神,它沒有任何形相,但是它能生一切物質、精神的現象,它能生能現。在中國唐朝時候,禪宗有位惠能大師,中國禪宗第六代的祖師,大家稱他為六祖惠能。他見性了,很了不起,他是頓悟,不是漸悟。而且這個人不認識字,很年輕,二十四歲,開悟的時候二十四歲。示現給我們做證明,凡夫成佛一念之間,一念覺悟了凡夫就成佛,一念迷了佛就成凡夫,在一念之間,這一念是怎麼樣的一念我們不知道,我們無法體會。這麼多年來我們在經教裡面摸索,看到經上告訴我們,早年看到的《仁王經》,這部經在台灣佛門弟子都知道,因為每年佛教裡面都做一次「仁王護國息災法會」,這個法會主要就是誦讀《仁王經》,法會是七天,大家都知道。《仁王經》裡面佛曾經說過,講宇宙的來源是一時頓現,什麼時候?大乘教裡常講「一念不覺而有無明」,這一念不覺就叫無明。無明是什麼?無明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能量,這個東西出現了。不覺它就出現,要是覺,覺它不出現,不出現的時候,這個時候叫真心。諸位知道真心永遠不動的,真心沒有形相,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