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E文件-自性聖賢教育 (195)
- Aug 31 Fri 2012 13:05
太上感應篇開講(01)儒釋道之寶-郭博士
- Mar 01 Thu 2012 18:49
淨宗根本戒--01--定弘法師
淨宗根本戒--01--定弘法師
- Nov 24 Thu 2011 12:04
一世祕訣人生*改變命運
- Oct 20 Thu 2011 15:28
世間有三種人不生病.
世間有三種人不生病.
- Sep 22 Thu 2011 17:47
4 弟子規一起來學傳統文化 何沛如
4 弟子規一起來學傳統文化 何沛如
- Jan 31 Mon 2011 11:35
素食班*特色弟子規*久久久華藏淨宗學會
- Sep 07 Tue 2010 08:12
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
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
>>>菩薩精進,跟我們老祖宗所講的「不貳過」,這個精神、意思完全相同,過失只有一次,真正勇猛精進的人,往後有過失不會是重複的過失。孔子學生不少!三千弟子,真正能做到不貳過的就一個人顏回,所以夫子常常讚歎他。一般人不容易做到,雖然知道過失,他還會犯同樣的過失,不是立刻覺悟到就不會犯,同樣的過失總要犯很多次。以後覺悟不再犯,行,還是有救,如果永遠犯下去那就沒救。佛是允許人改過的,為什麼?佛曉得,一切眾生過去生中的習氣,佛知道。佛也知道你犯多少次過錯會回頭,佛也曉得,總是在幫助你、在成就你,這是佛的慈悲。我們明瞭之後,我們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的心自然就生起來,生慚愧心、生懺悔心。佛菩薩時時刻刻幫助我們提醒,我們前面跟諸位講,佛菩薩名號造像它的意義,表法的意義,我們真的要是懂得,那不就是它天天在提醒我們嗎?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。所以這是性德自然流露,叫法爾常規,成了佛哪有不說的道理!在此地我們要記住,初住位的菩薩(發心住)就成佛,他菩提心發出來,這一發出來就永遠不會失掉。他是什麼心?初住菩薩是什麼心?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正覺心、慈悲心,這叫大菩提心,永遠不失,永遠不改。從這個以後逐漸向上提升,到灌頂住,這個心就圓滿,菩提心圓滿。圓滿之後要行,這個地方是解,這要注意到,十信位是信,十住是解,十行位是行,十迴向是利他,是教化眾生。到十地信解行證大圓滿,一部《華嚴經》就是講這個。
- Aug 03 Tue 2010 14:06
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
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
>>>怎麼樣提升?提升的時候你不從菩提心上著手,你無法提升,也就是說我們要想提升要用真心,用妄心是不可能提升的。可是真心有障礙,煩惱是障礙,煩惱去不掉,用《華嚴經》上的名詞,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去不掉。去掉就是聖人,你能夠把執著去掉,你就證阿羅漢果,你就超越六道輪迴,事實就這麼簡單,可是就做不到;分別要是放下你就是菩薩;起心動念放下,恭喜你,你成佛了。說得容易,做是真難!因此我們就不能不依從古聖先賢、佛菩薩教給我們這些程序方法,從哪裡學起?從根本法學起。不從根本,就好比建大樓一樣,你沒有打地基,怎麼蓋都會倒下來,不能成立,沒有用處,搞一生都搞不成功,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,親身體會的。根是什麼?儒釋道的三個根,那是基本戒律,戒定慧三學都是依它為基礎。你沒有這個基礎的時候,戒定慧三學都不能建立,你說這東西麻煩大了。這三個東西是什麼?我們先說佛法的,我們在學佛,十善業道。世尊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告訴我們,他把它比喻作大地,十善業道像大地。你看看所有一切眾生、樹木花草、山河大地,都依它而建立,沒有它全落空。你就曉得世尊對十善業道是多重視,無論是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統統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。十善業道不是念的,十善業道是要做的,真正把它做到。綱領只有十條,那個綱領一展開可不得了,展開是什麼?全部的佛法,它離不開,離不開大地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沒有離開十善業。再告訴你,這是佛在經上說的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無盡的佛法,都沒有離開十善業道,你就曉得它多重要。也可以這麼說法,一切佛法全是落實在十善業道,十善業道把它落實了;沒有十善業道,你那個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。佛!儒呢?儒家的根是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的性質就像我們的十善業道。儒的四書五經十三經,你學得再好,說得天花亂墜,著作等身,如果你要沒有做到你還是個凡夫,你不是聖賢君子。儒家過去也有學位,最高的學位是聖人,第二個學位是賢人,第三個學位是君子。就像我們佛門裡面講佛陀、菩薩、阿羅漢,這是佛門的三個學位,儒家有三個學位:聖、賢、君子。道家也不例外,道家的根是《太上感應篇》。
- Aug 03 Tue 2010 14:05
三毒煩惱被什麼東西引起來的
三毒煩惱被什麼東西引起來的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六0卷) 2009/11/12 檔名:12-17-2060
- Aug 03 Tue 2010 13:44
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「有品教育」
台灣教育部最近提倡的「有品教育」
>>>願,願度眾生,在佛法裡面通常用的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一條是大乘裡面的本願。度是協助、是幫助,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苦難眾生,你要幫助他,你要協助他。幫助他什麼?幫助他覺悟,幫助他回頭。我們自己得到諸佛菩薩的幫助,我們已經回頭,我們已經覺悟,這一覺悟就離苦。所以佛法教學總的目標,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是佛法教學目標。一切苦從哪裡來的?從迷來的,樂從哪裡來?樂從覺悟來的,你看看《論語》裡面第一句話,孔子說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這說什麼?說那個樂,悅是快樂、喜悅,喜悅從哪裡來的?從學習來的,學而時習之。你把你所學的完全做到了,那個習就是現在講的落實,落實在心裡、落實在生活、落實在行為,快樂!你沒有白學,你所學的全用上了。這種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,不是名聞利養的喜樂,不是五欲六塵的喜樂,這個喜樂是從自性裡頭往外面流,就像泉水一樣,源源不斷,在佛法裡面講的常生歡喜心、法喜充滿,這是學習。
- Aug 01 Sun 2010 09:12
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
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五八卷) 2009/11/10 檔名:12-17-2058
- Jul 20 Tue 2010 08:20
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
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
>>>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,那一生是美好的,來生更美好,不能違背性德。性德是什麼?中國老祖宗說得很好,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是性德。五倫是講關係,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講關係,不同的關係有不同的義務,那個義務就是德行。五倫是屬於道,跟關係相應的這是德,所以父慈子孝這是德,君仁臣義是德,朋友有信這是德。在中國,老祖宗跟我們講得很清楚,五種基本的德行五常,常就是性德,與自性相應這是常;我們現在的話講,這個常就是宇宙之間的規則。像我們地球的運轉,環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,一年四季春夏秋冬,這是自然現象。隨順自然現象這是德,不可以違背大自然,大自然的規律就是道。所以在人倫上面,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,這是隨順大自然,一個人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違背。從仁義禮智信再一擴張,八德,八德兩個講法,古時候講法是「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」,我們現在人是用「忠孝仁愛、信義和平」,我們八德路都是用這個名稱。這兩種說法重複四個字,把重複的去掉,十二個字,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、仁愛和平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十二個字,這就是順著自性,這就是積功累德。念念不忘就是積功,就是積功累德,我們的思想、起心動念,我們的言語造作,必須跟它相應,中國老祖宗教我們的。
- Jul 06 Tue 2010 11:40
「少成若天性 習慣成自然」
「少成若天性 習慣成自然」
>>>要想提升自己的境界,用什麼方法?教學。所以中國自古以來,幾千年來,把教育擺在第一。家庭也是如此,小孩從懷孕的時候,母親就要學胎教。小孩一出生,他睜開眼睛會看,豎起耳朵會聽,他已經在學習。所以從出生到三歲,這一千天是紮根教育,誰教他?母親教。母親怎麼教?母親教《弟子規》,不是教小孩念,把《弟子規》做出來給小孩看,他全學會了。所以你看他三、四歲,他很懂事,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,那個根紮得多好!現在沒有了。現在的小孩,所謂小孩難教,小孩很好教,從小教他,所謂是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你從小教。中國古人講「教兒嬰孩」,嬰兒的時候你就開始教,三歲來不及了,他已經學壞了。現在誰教?現在電視在教,六、七歲上學了,現在小學一年級用什麼?網路來教他。中國慢一點,我在二十多年前在美國,韓太太的孫子六歲上小學,小學一年級就用電腦。電腦裡面的東西很複雜,他究竟看什麼、學什麼,家人不知道。所以現在不是父母教,這些東西在教。這些的內容是什麼?我們細心去想想,暴力、色情、殺盜淫妄,從小紮根教育就教這個,將來這還得了嗎?今天整個社會是這樣的。
- Jul 06 Tue 2010 11:35
明瞭這上面加個善字太好了
明瞭這上面加個善字太好了
>>>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在華藏世界同在第十三層。華藏世界一共有二十層,好像二十層大樓,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都在第十三層,這個世界多大,這是華藏世界。像這樣的華藏世界,在宇宙裡頭無量無邊,這是《華嚴經》講的天文學,宏觀世界。微觀世界說得更妙,一微塵裡面有世界,微塵沒放大,世界沒有縮小,真有,普賢菩薩還常常入微塵世界裡面去參學,一一微塵無不如是。這是我們今天科學講微觀裡頭沒有講到、沒有說到這個樣子,這要看什麼時候科學家能把它證實。但是在我們想,非常困難,為什麼困難?科學家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佛說你不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用什麼樣的儀器都沒辦法,你都無法證實。佛的方法跟中國老祖宗教的是一樣,原理是相同,「反求諸己」,不必藉用外面的儀器,用內證的功夫。內證是什麼?清淨心,心愈清淨,你就能把時空維次突破,你才能看到真相。「了」是明瞭,這上面加個善字太好了,善了。這善是什麼意思?這善字是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妄想,明瞭,這叫善了,這就叫佛菩薩。我們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執著,縱然明瞭,不叫善了,那個明瞭裡頭還有錯誤、有錯覺,不是真明瞭。善了是真明瞭,對眾生界的明瞭。眾生界是了法相,深入法界是善了法性。性相明瞭,理事自然通達,因果也明白,這是佛在大乘教裡面,常常把整個宇宙歸納為六個字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全包括了。
- Jun 29 Tue 2010 13:25
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
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
>>>剛才我們念的這段經文,這是說加持得定的因緣。這裡面有四小段,「先別顯四因」,有四小段,第一個是「伴佛神力,諸佛自說者,令眾敬仰故」,這個眾是學佛的大眾。大師給我們說伴佛,你看有『千佛剎微塵數諸佛』,這不是主佛,主佛是誰?毘盧遮那是主佛。這是十方微塵數諸佛都叫法慧,這也是因為今天毘盧遮那在這裡主持,在這邊主持這個法會,真正上台講的法慧菩薩,法慧菩薩前面我們讀過,「承佛威神,入定說法」。第二個意思「主佛宿願」,就是末後這一句,『又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』,主佛加持你,十方諸佛也加持你,不但有願力,你看『威神之力』,這得佛加持,不是沒有原因的,可是裡頭最重要的原因,是最後這個,第四『及汝所修善根力故』,這個才是最重要的,是法慧的善根,「主佛現威,法慧善根」。『入此三昧,令汝說法』,這兩句這是總結,這一段的總結,清涼大師給我們標的「結因所屬」。由於上面這四樁事情,「前三」佛加是緣,最後一個這是講因,就是法慧自己的善根力,這是因。這個地方我們要記住,要學習,我們自己不肯修、不肯真幹,祈佛菩薩保佑,保佑就是加持,佛菩薩沒有辦法保佑你。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保佑,跟諸位說是相對的,你有一分善根,他對你一分加持;你有十分善根,他對你有十分加持;你自己沒有,加不上!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懂。
- Jun 22 Tue 2010 11:42
不是老師偷懶要把學生帶出來
不是老師偷懶要把學生帶出來
大方廣佛華嚴經 (第二0四四卷) 2009/9/26 檔名:12-17-2044
- Jun 15 Tue 2010 15:48
學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
學唯有自己謙卑能尊重別人
>>>四維,禮義廉恥;八德,忠孝仁愛信義和平。如果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不離開這個原則,這個社會叫禮義之邦、和諧社會,它自自然然就形成了。你看我們老祖宗的東西不好嗎?現在在台灣,幾個大都市裡我們都看有八德路、有忠孝路、有仁愛路。住在八德路裡面的人沒有八德,住在仁愛路裡的人不知道仁愛,那就錯了。可見得政府設立這些名稱,還不都是時時刻刻提醒市民的,希望我們認真去做,這個都市、這個社會決定是像中國古往今來大治之世。在現前這個社會,可以給全世界做最好的榜樣,不必多,我們只要路名統統實現,世界第一。哪個國家社區能像這樣美好!可是中國古代的教育,從小頭一個學什麼?學謙卑,唯有自己謙卑,能尊重別人的人,才是家和、家興,國力才能夠發展。我們中國人常說「國泰民安」,千年盛世是從這個教育上紮根的。特別我在高雄走的時候,條條路都叫我感動。天天在那裡走,也都是走到麻木不仁,好像這些名詞與自己不相干,錯了,大錯!每個名詞跟我都相關,都是我的性德。你看政府在提醒,可惜我們沒覺悟,我們沒有把它當回事情看,錯在這個地方。這些也都是經上這句話,「入菩薩無量方便」,我們街道名稱都是菩薩無量方便,這是正的、是好的。跟香港不一樣,香港街道都是外國人名字,很多路都是香港歷任總督的名稱,這我們不必去學它。但是中國這些路的名字都是倫理道德,甚至於還有因果,都有,非常之好,這都是值得宣揚的。
- Jun 15 Tue 2010 15:44
老實人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有分寸
老實人中庸之道待人接物有分寸
>>>其實儒家也是這樣,儒家這個次第跟佛法次第是相似的,真正落實,你看他從格物致知,從這下手。致知是什麼?是把自性裡中庸之道顯示出來,這叫致知。中庸之道是什麼?儒家的大德講得好,我們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裡面講得很多,總不外乎「誠明」兩個字,誠是真誠、誠實,我們一般人講老實。老實人可貴,老實就是中庸之道,他待人接物有分寸,很平常的道。頭一個,不欺騙自己、不欺騙別人,這就是誠明,這是修行第一步,先學不欺人。具體落實像《弟子規》、像《感應篇》、像《十善業道》,那都是中庸誠明之道。這些東西在古時候都是紮根教育的基礎,所以古人比現在人厚道。現在人為什麼比不上古人?古人從小有家教,社會也重視,現在人相信科學,不能叫相信,應該叫迷信才對,相信不對,叫迷信科學,忽略了祖宗的教誨,忽略了佛菩薩的教誨,認為什麼?科學日新月異,那古老的東西能趕得上現在的科學技術?那還有用?這是現在一般人的價值觀,錯了。所以小孩從小就讓他學科學技術,學這些一般才藝,倫理道德完全不懂,小孩稍稍長大就叛逆。
- Jun 01 Tue 2010 16:00
三種教育要是普及到全面
- Jun 01 Tue 2010 15:53
就是取中庸在日用平常當中是禮
就是取中庸在日用平常當中是禮
>>>佛陀為我們示現什麼都放下,物質生活三衣一缽,精神上的生活給我們示現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;形相給我們示現金剛不壞身,身體健康,不生病,年歲增長他形相不衰,這些給我們大眾自自然然生起強烈的信心。人生活在世間要以什麼為目的?要以快樂為目的,要以法喜充滿,不是以賺錢、以升官為目的。賺錢你得不到歡喜,做高官你還是得不到歡喜,人生要生活在歡喜的世界,這就對了。